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81]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2]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98]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0]

  • 人生的底线[119]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0]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1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19]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25]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7]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4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若不自净其意,如何参得善知识?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674   时间:2023-6-5   录入:wangwencui ]


    2023年6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如题,一念眼见。其余一无所闻,在此状态下回照,就是了。若懂的,要对你合掌了。下文不必再看。若不懂,这段字又加灰尘了。

        佛陀彻悟后的第一句话这样说:“奇哉,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执著未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我们无始劫来流浪生死太久了!到了这一世,因过去世福德,善根种子成熟,目前能听闻佛法。

        学佛多年看似学了很多东西,懂了很多道理,其实并没有懂得佛法大意。学的那些东西、那些道理也只是妄想,灰尘。本身已经缠缚很多了,又复增加。

        若不把握难得的时机,起生死之大疑情,而放逸此生,任其流浪苦海不能得出,岂不可惜之至?

        佛陀太伟大了!他证悟后说的这段话也是接引。开口“奇哉”一句感叹,因为亲证自性,所以有这个感叹。接着说出,世间一切众生本有的自性也是佛性,与我所证悟到的是一模一样的,无二无别,我已亲见了。为啥我证到了,你们没有证到呢?因为你们颠倒,执著。

        颠倒和执著的是什么?三藏十二部经典中点明了这些颠倒执著及其对治方法。接着,若是没有了这些颠倒执著,一切本具的智慧德相自然显发,随心应用,无有滞碍。后面学佛的人大致都知道,佛陀本来要入涅槃,因大梵天殷勤劝请,佛陀悲悯众生开演圣妙解脱之路长达四十九年。

        我在这饶舌已是多嘴,历代祖师大德,已经说尽了,自问何必多嘴?

        要切身明明了知此身是苦,一切皆苦。若觉得还不错,贪着世间法,这个状态是用错了心,是大颠倒,大执著!岂不辜负了自己,辜负了佛陀、祖师大德及诸大善知识的殷勤教诲。自心不求出离,佛陀亲在也帮不得。

        参善知识是我们学佛人的必经之路,有问题才去参,要起大问题,大疑情。这个生死怎么回事?如何是佛法大意?工作,生活,乃至行住坐卧不离此问题,悬而未决,始终不忘。用一句鸡汤,问题会指引你找到答案。

        不深刻体悟苦,观苦,就生不起求解脱的心。没有求解脱之心,就起不了疑情。若时刻在疑情当中,还有不相关的干扰吗?这不是制心一处又是什么?

        到了这个地步,自身用功已至九十九分,若遇善知识,一分提点,水就开了。

        参善知识前先观察己身是否平静,心念是否专一,我们且看《坛经》中的一则公案体会一二:

        五祖弘忍禅师自传心印以后,就在夜里送六祖惠能渡江南行。

        说:“合是吾渡汝!”

        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五祖自此以后,就不再上堂说法,大众疑怪相问,便说:“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问:“衣法谁得耶?”

        五祖便答道:“能者得。”

        于是大众聚议,卢行者名能,一定是他得法潜行了,就相约追踪。

        在六祖到达大庚岭时,追逐众中,有一将军出家的惠明和尚,率先而登,追及六祖,六祖便将衣钵掷置石上说:“此衣只表示征信而已,岂可以力争吗?”

        惠明又举衣钵而不能动,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惠明听了,停了很久。

        六祖乃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唐代口语,称这样做与么),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便在言下大悟。

        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密旨否?。”

        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公案中惠明率先追到六祖,置身处境体会一下当时惠明的状态,必是心念起伏不定,好似波浪翻涌。

        惠明表明来意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想想我们去参善知识时,用的什么心,不是求法之心又怎能与法相应?惠明听了,停了很久。这个停了很久很重要,就是“屏息诸缘,制心一处”只有求法的念。

        我们也要如此做法去参善知识才有所得益啊,回想自己是什么心呢?后面六祖说的话已经很明白了。到了制心一处时,这是前提,汝若返照,就是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