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3)
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带住了15年,每年都讲两遍《放光般若经》,从没有过废缺。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道安法师器识宽宏通达,为人风神俊朗。身居佛门,训化俗众,业绩显著;不只规范当今,也将陶冶来世。对他的要给予王公的待遇,资财由所在地方官府提供。”
前秦苻坚也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常常说:“襄阳有个高僧道安,是个神器,我想让他到我们这边来,让他辅佐朕。”公元378年,苻坚派苻丕领兵攻占了襄阳,将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长安。苻坚对仆射权翼说:“我派出10万之师攻取襄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为了得到谁?”苻坚说:“道安公一个人,习凿齿算半个。”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
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都以释氏为姓。后来道安得到《增一阿含经》,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
道安还广泛猎涉佛经以外的书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凡是写诗作赋的读书人,都依附在道安的周围,道安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
当时,在蓝田县出土一只大鼎,能容27斛,边上刻有篆铭文,人们都不认识,请道安来辨认。道安说:“这是古代篆书,说的是这只鼎为鲁襄公所铸。”又把篆书写为隶书。又有一个人拿着一个铜斛在市场上出卖,铜斛是正圆形的,斗向下,横梁昂起的地方是斗,低的地方是合(量器单位),梁的一头是个管子,管子连着钟,能容半合,边上写有篆铭文。苻坚请教道安,道安说:“这是王莽时代制造的,上面的铭文说铜斛出自舜时代,用以全国一致律量,发布四方,使量器归于平等,全国统一。”道安就是如此多闻广识。苻坚下令说:“读书人凡有任何佛学或世俗学问方面的疑难,都要向道安请教。”所以在前秦京城有句很流行的话说:“读书人若不以道安为师,就难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当初,苻坚平息了后赵石氏之乱,使百姓殷富,四方安定,前秦的势力范围,东到沧海,西到龟兹,南到襄阳,北到沙漠,只有建业(南京)那一小块地方,没有臣伏归降。苻坚常常在与侍臣们谈话时说,他未尝不想攻克江左,让东晋皇帝来当他的仆射,东晋大臣谢安来当侍中。苻坚的弟弟平阳公苻融以及朝臣石越、原绍等人,都来劝谏,也没有说动苻坚。众人认为苻坚对道安最敬重与信任,于是一同来请道安,说:“皇上将要攻打东南,您在这时候,何不为苍生进一言呢!”
正值苻坚游东苑,让道安同乘一辆车子,仆射权翼劝谏道:“臣听说,天子的法驾,应由侍中陪乘。而道安形貌丑陋,怎么能乘皇上的车子呢?”苻坚勃然大怒,说:“道安公的道德令人尊敬,朕的天下与之相比,也不值什么。让他同乘车辇,这种荣耀比其德行差远了!”即命权翼扶道安登车。苻坚对道安说:“朕将与公南游吴、越地区,带大军前往巡狩,一直到会稽以观沧海,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道安回答说:“陛下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世事,已据有广大的地域,占有八州之富,居中原而控制四方,正应当保养精神,无思无为,可与圣君尧、舜相比美。现在您却欲兴百万之师,去占领那一点小小的地方,而且东南地区地势低洼、瘴气逼人。过去舜、禹游而不返,秦始皇去而不归。以贫道看这件事,不敢赞同陛下的观点。而且平阳公等皇亲国戚,石越等朝内重臣,也都认为不能这样做,陛下却未采纳他们的意见。贫道轻浅,所说的话您必定不允,我不过是受到您的优厚的待遇,尽我一片赤诚之心啊!”
苻坚说:“出兵攻打江南,并不是因为我的地盘不广,人民不多,而是恐怕怠慢天心,来明确一下大运所在。顺应天时而巡狩,前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若按刚才的说法,则帝王就不必省视四方以行教化了。”道安说:“陛下若一定要亲征,可先到洛阳,积蓄力量,传檄文于江南;如若江南不服,再讨伐也不晚。”
苻坚没有听从道安的意见,派平阳公苻融等率领精锐之师25万为前锋,苻坚亲自带领60万大军随后。东晋派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领兵抗击。结果前秦的先锋部队大败于八公山,晋军向北追遂了三十多里,前秦的军队死伤无数。苻融战死沙场,苻坚单骑逃回,正如人们劝谏时所说。
原典
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未尝废阙。晋孝武皇帝,承风钦德,遣使通问,并有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时符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足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后遣符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俱获于坚,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遵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
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人莫能识,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书,云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升,低者为合,梁一头为龠,龠同黄锺,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其多闻广识如此。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唯建邺一隅,未能抗伏。坚每与侍臣谈话,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并切谏,终不能回。众以安为坚所信敬,乃共请曰:“主上将有事东南,公何不为苍生致一言耶?”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敕仆射扶安登辇。俄而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安对曰:“陛下应天御世,有八州之富。居中土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昔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非愚心所同也。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并谓不可,犹尚见拒。贫道轻浅,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尽丹诚耳。”坚曰:“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亦著前典,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安曰:“若銮驾必动,可先幸洛阳,枕威蓄锐,传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坚不从,遣平阳公融等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坚前军大溃于八公山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死者相枕。融马倒殒首。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