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晋东莞竺僧度
竺僧度,本姓王名睎,字玄宗,东莞人氏。虽然出身低微,但天姿秀发,到16岁时神情爽拔,卓然不群,而且性情温和,为乡邻们所称赞钦慕。
当时竺僧度家里只有寡母在堂,他孝事尽礼。家人为他向同郡人杨德慎家求亲,杨家也是士绅家庭,杨家女儿字苕华,容貌端正,又熟读古书,与僧度同岁。求婚时杨家当即就答应了。但是还未来得及成婚,苕华母亲亡故,随后苕华父亲也死了,没过多久,僧度的母亲也去世了。僧度因此而目睹世事之无常,忽然觉悟,于是舍去世俗生活,出家为僧,改名为“僧度”,脱离尘世,到外地去游学。
苕华服丧之后,自思按古训从父、从夫、从子的说法,不能独立生活,于是给僧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父母给与的发肤不能毁伤,宗族的祭祀不能中断。请改变你的志向,回到世俗社会,以您那杰出的才华,在这盛明之世,必能远慰祖先之灵,近遂人神之愿。”
并赠诗五首,其中一首说: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去。请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僧度给苕华回了一封信,信中说:
事奉国君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但不如弘扬佛法可以济万邦;成亲可以建立一个家庭,但不如宏大教义能够教化整个人世间。父母给与的发肤不可毁,那是世俗人的说法。只是我的德行还不够高远,不能兼被,我因此而感到惭愧。然而积箦土可以成山,亦寄希望于从小处做起。而且,我现在穿着佛家的袈裟,拿着锡杖,饮请泉水,咏诵《波若经》,虽王公贵族华美的衣服,各种山珍海味的膳食,铿锵美妙的音乐,光彩讳晔的美色,我都不与它相换。你若有心,可以同归佛门。当然人心各异,就象人各有面,你不信奉佛法,就象我不钦慕世俗一样。杨氏啊,我们永别了!万世的姻缘,从今天就断绝了。时光一闪而过,时不待我,佛门人当以日损为志,俗家人当以及时为务。你既年轻又有品德,应当赶快找个好人家,不要再想我了,以免坐失大好年华。
又回赠诗五道,其中一首说: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已,宁云已恤他。
僧度志向已决,不可回转,苕华阅信后也有所感悟,亦开始信仰佛教。于是僧度从此专精佛法,披览群经,著《毗昙旨归》,流行于后世。他后来的事迹就不知道了。
当时在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个高僧竺慧超,也是行解兼著,与名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曾注释《胜髻经》。
原典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也。虽少出孔微,而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
时独与母居,孝事尽礼,求同郡杨德慎女,亦乃衣冠。家人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籍,与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许焉。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之苕华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睹世代无常,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迹抗尘表避地游学。
苕华服毕,自惟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伤毁,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神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度答书曰: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着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暐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披味群经,着《毗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所终。
时河内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兼着,与高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注《胜鬘经》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