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65]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6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53]

  • 邂逅秋,邂逅美好[6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8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8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91]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9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708   时间:2023-4-14   录入:chengshangyun ]

     

    2023年4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古人云: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行色。

        气,是修养之道,也是儒释道文化的重要概念。

        儒家修正气以治世,道家养清气以治身,佛家化怨气以治心。

        这是古人的处世智慧,也是今人的修养哲学。

        当你掌握了这三种修养智慧,自能明智通达,富足安然。

        一、修正气

        《周易·系辞》有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君子内修正气,外遵礼数,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清代三朝元老朱轼,为人正直,深受朝廷信任。

        康熙年间,朱轼出任陕西学政,得知每年乡试有一个“潜规则”,需要向负责审核的礼部交一笔“册费”。

        朱轼不愿同流合污,拒绝上交“册费”,不想反被陷害,受到降级处分。

        好在朝廷查明了真相,不仅废掉了陋习,让他官复原职,还嘉慰他清正老实。

        雍正年间,他被钦定为科考的主考官,侍郎刘碧为副考官。

        刘碧经不起重金诱惑,将考题泄露给了官员。

        而朱轼不仅没收礼,还连夜带着行贿礼单进宫面陈,奏请皇上重新出题。

        考试结束后,雍正帝赞赏他“尽拨佳文,摒除弊端”,并特赐他“朝堂良佐”的御匾。

        侍郎刘碧及其施贿官员,则受到了雍正帝的严肃处理。

        《论语·学而》说道: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投机取巧,必招祸端;心有衡尺,才能坦然于世。

        行走于世间,品性正直,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

        左宗棠49岁创建楚军,在江宁担任两江总督。

        声望、权势皆握手中,但他从来没有用职权为自己家族谋利益。

        反而把他的大部分俸禄,拿来帮人解困,资助清王朝公共事业。

        率军出征期间,他与将士同吃同住;军饷拖欠,他也会自掏腰包补贴。

        他每年可获得4万两的俸禄,但他平时从不食山珍海味,冬天也只穿最普通的衣袍。

        左宗棠这一生正直无私,不仅赢得了军心,还做到了正一品官衔的东阁大学士。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胸怀正气,才能行稳致远。

        再大的权势,再精明的手段,都比不过做人正直,做事靠谱。

        在心中修正气,就是在生活中种福气。

        心宽体正,不愧于心,才能食之香甜,寝之亦安。

        二、养清气

        道家有言:清气,可蓄人体之元气,乃长寿之道也。

        养清气,就是养寿命。

        国学大师梁簌溟年少时体弱多病,离不开汤药。

        二十岁后,为了调养身体,他开始食素,自己制定饮食计划;并坚持每日早起按摩,健脾养胃。

        只要一有空闲,便盘腿打坐,放松大脑,舒缓神经。

        无论何时,他都保持着从容的姿态,不让外界纷纭扰乱自己的内心。

        得益于这种清净有序的生活习惯,他最终活到了95岁。

        梁簌溟曾在随笔中写道:做人就是要调整自己,心情平和、内心清净,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养气以净,淡泊于性。

        当清气存于体,化于心,便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诗人林逋隐居于西湖孤山,过着一人渔樵耕读的生活。

        他独爱梅花,便开田种梅,花开赏花,梅熟卖梅。

        他驯养了两只仙鹤,偶尔友人到访,仆童便以鹤报信;闲暇无事时,他便观鹤起舞。

        林逋还常常握书煮酒,饮至微醺,便放书打盹;兴之所至,便乘船游览西湖,寻幽访古。

        他一生都远离红尘,心境澄澈,充实富足。

        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

        心若清净,便能神清目明,自在安然。

        世界纷繁复杂,一点虚名诱惑,就足以让人丧失定力。

        唯有养足清气,不起心,不动念,才不至于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遗失自己。

        三、化怨气

        佛家有三毒,名为贪、嗔、痴。

        其中,嗔是地狱之源,是三毒中最难以摆脱和根治的心病。

        因嗔怒而起的怨念仇恨,最终只会害人伤己。

        东汉时期,苏不韦的父亲苏谦被同僚李皓残害致死,苏不韦心怀怨恨,从此走上了复仇之路。

        18岁的他,把父亲下葬、母亲安顿好后,便改名换姓,招募刺客,刺杀李皓。

        然而李皓命大,他几次都未得手。

        于是,他遣人挖地洞到李皓家宅,杀了李皓的妻儿,让李皓活在恐惧中。

        又挖了李家的老坟,取了李皓父亲的人头去集市上示众。

        李皓知道后,心如刀绞、又气又恨,却不敢声张,没过多久就吐血而亡。

        而苏不韦也早在仇恨的折磨下,变得阴暗冷血,麻木不仁。

        佛陀曾对一位年轻的婆罗门说:“以嗔怒来回应嗔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不以嗔怒回应嗔怒的人,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嗔怒,是恶行之始。

        你若心狭如牢,它便将你侵蚀殆尽;你若心宽似海,它便还你风平浪静。

        唐代官员娄师德,为人十分宽厚。

        但狄仁杰一直瞧不起他,认为他惺惺作态,还屡次排挤他到外地做官。

        后来,狄仁杰入京做宰相。

        武则天见他对娄师德很是不屑,十分诧异,便告诉狄仁杰,他之所以能站在朝堂上,正是娄师德的举荐。

        原来,面对狄仁杰的嘲讽,娄师德从不辩解和仇恨,反而以德报怨,推荐其入京。

        而狄仁杰知道真相后,自叹不如,此后再也没说过娄师德的不是。

        佛说:唯有慈悲,能化解一切嗔恨。

        人之辱我谤我不可避免,容之退之,便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方法。

        回击伤害,只会倍受伤害。

        修一颗兼容之心,化怨气为和气,既是宽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当你内心修得这“三气”,即便世事颠簸,依旧可以活得沉稳自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