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82]

  • 十问时间[8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7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85]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97]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76]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68]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88]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6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
    [ 作者:释圣玄   转自:网络   已阅:402   时间:2023-3-24   录入:chengshangyun ]

     

    2023年3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禅”为何意?随着禅文化的发展,关于禅的意涵,近来越说越纷乱,尚有许多末流谬见盛行,惟见宗派偏执,语言乖乱,义理颟顸,非但遮蔽了禅的本来面目,并且引人误入歧途。

        故而须当厘清“禅”的意涵,则披览典籍、听闻讲说、依之起修,皆能有的放矢,以指见月,在清晰稳健的道路上进步。

        寻诸经论语录,“禅”义约为四种,简而言之,即是禅定、智慧、实相、方便。

        01 专注一境、思惟观察之禅定

        印度传来的经论中,“禅”多为禅定之义。

        禅那dhyāna,意译即是思惟修、静虑,如云“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定samādhi,音译即是三摩地、三昧。如云“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

        就这个意义而言,生活中的“禅”,主要是指守护根门、正知而行等座下培养的禅定资粮,详说则是《瑜伽师地论》“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一颂所摄的十余种禅定资粮。

        02 思惟、称量、观察空性的般若智慧

        随着禅宗出现,“禅”常常被用于代指智慧,而不是禅定。《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云,“禅乃般若之异名。梵语般若prajñā,此云智慧”。《坛经》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故知禅宗之禅,即是思惟、称量、观察空性,以对治实执的般若智慧;而不是以禅定、禅定的八解脱等功德为终极目标。——禅宗追求、举扬的核心,是现量见空性的圣根本智,凡夫的“闻、思、修所成慧”所不能及;但进行描述、思惟是可行的、必要的,通过闻思修三慧对空性进行比量观察的般若智慧也是其内涵之一。

        有人说,修禅修慧不可有比量思惟,甚至有说闻思、讲说皆为障道之法。——此为不解权实之说,徒增反智之想。修禅修慧必须通过闻思、比量思惟,如: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若未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皆应来至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理思惟甚深义趣,令得究竟转为他说”;又云,“应于如是诸甚深处,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理趣,审谛思惟、称量观察”。

        《大乘入楞伽经》云,“实义者,从多闻得”。

        《月灯三昧经》云,“如涅槃甚深,以声故宣说”。

        《般若灯论释》云,“若有人言离于闻慧而能于一切境界得第一义空者,则不说一切法空。无如是人故,为欲随顺所化众生福智聚故说空等语,但以世谛施设故说”。

        《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西域诸贤圣所解法义,皆以三量为定;禅宗已多有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七祖菏泽亦自称比量见性,参见《开悟见性,是证到什么阶位》一文。

        就这个意义而言,生活中的“禅”,主要是指生活中以闻思来思惟观察空性、对治实执的比量智慧。

        03 自性般若,即空性实相

        自性般若,非能观之般若智,而是般若智所观的空性实相。如《坛经》云,“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故”。即是说,此空性、无自性(非不待名言等因缘的自体所成)是一切法的自性(本质属性)。

        此空性是无差别、无变异、非因缘造作、周遍常住的无为法,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故曰“不属迷悟”、“非修所成”,而是般若智所观、所证。

        有人说,真如不可见;或说,见性无能无所,凡言能观所观皆不可许。——此则如文执意,恰乃错解名相之执著,是混滥二谛、诽谤世俗名言之最下劣谬见。《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不须赘言。

        禅宗语录中偶有言句,显示“禅”即自性般若,如: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云,“道不拣精粗,禅不属迷悟”。

        《大休珠禅师语录》云,“禅不属参,道不属悟”。

        就这个意义而言,生活中的“禅”,即是指空性,乃是心、风幡、庭前柏树等一切法的本来面目。

        04 发心、施、戒、忍等广大方便

        随着时代发展,《太虚大师全书》提出“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建禅宗”;而至现代,“禅”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安祥禅、生活禅、心灵环保等理念的陆续提出,虽承继自禅宗的禅法,但不是如《坛经》所言仅仅“接最上乘人”,而是“诸根普被”。——此时,种种方便均被称作“禅”,乃至与善法相应的生活方式也被称为“禅”。还有许多衍生的“禅文化”,既可以说禅的精神在文化、生活领域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与之有关的“文化周边产品”。

        这些关于“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文化,与清净善法相应、可培植福慧的部分,皆可摄为发心、施、戒、忍等广大方便。

        这在唐代典籍中也有体现。如《禅源诸诠集都序》云,“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禅宗有深、浅,对应经论之实、权(了义、不了义)。

        所谓了义、不了义,且举一例,如《大方等大集经》云,“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则如《般若经》,直接以胜义谛空性作为主题宣说无我慧,是为了义之实,而宣说前五度等种种方便之经,则为不了义之权。

        经有权实,禅有浅深,如《坛经》亦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等方便,故将此种种方便释为“禅”,亦是一种应机而合理的发展。

        就这个意义而言,生活中的“禅”,就是生活中与善相应、以积累福慧的种种方便,也包含了第一部分所说的禅定资粮。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