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70]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7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72]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80]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7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1]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79]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2]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74]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82]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99]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不读《悲华经》, 不知佛陀的五百大愿与无尽悲心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387   时间:2023-2-5   录入:wangwencui ]


    2023年2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在佛法中常用“慈悲”“大慈大悲”来赞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们的美好品行,然而佛陀究竟有多大慈究竟有多大悲呢?

        我们一起来读这部记述了佛陀五百弘深悲愿的《悲华经》。

        《悲华经》经题及大意

        ■经 题

        《悲华经》也叫《大乘大悲芬陀利经》,有“慈悲的白莲华”的意思,喻指佛陀,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大 意

        全经旨在叙述和赞叹佛陀往昔行菩萨道时,以大悲心哀愍恶世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誓愿摄取不净国土,作大饶益,调服教化烦恼愚痴的秽土众生。

         同时赞叹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之本生和净土成佛之大悲愿行。

        下面我们来看经文的大致结构。

        结构简介

        《悲华经》全十卷,共分六品,其中以第四品《诸菩萨本受记品》占半数内容。我们先来看各品大意。

        第一《转法轮品》与第二《陀罗尼品》,是描绘莲华尊如来所居的莲华世界。

        第三《大施品》,就寂意菩萨所问佛陀出现于五浊秽土之缘由,明示本经之主题。谓佛陀以其大悲心及前世之誓愿而出现于不净佛国土,并引出无诤念王的故事。

        第四《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无诤念王的故事及诸佛菩萨的本生及大愿,具体我们之后再述。

        第五《檀波罗蜜品》,宣说大悲菩萨之菩萨行,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而述其所经过之种种本生谈。

        第六《入定三昧门品》,明示释迦如来之入定三昧,并列举十种经名,最后以咐嘱无怨佛宿仙人令护持流通本经,终结全书。

        由于第四品内容较多,自行阅读可能会有点吃力,下面我们简单讲解一下。

        佛陀悲愿及缘起

        在第三品中,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无诤念的转轮王,他有一个大臣叫宝海。宝海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佛,叫宝藏佛。
     
        有一天,无诤念王听说宝藏佛来到了附近,赶紧率领大臣前往听法,并希望佛及僧众停留在此,让自己及诸王子可以分别供养数月,宝藏佛默许了。

        在相续供养之后,无诤念王及诸王子借由布施,各自发心,但这些发心多是贪图世乐,而未发大心。

        宝海得知后,劝彼诸人发心成佛。于是无诤念王及诸王子相继发愿求生净土,并得授记。

        其中,无诤念王将来成无量寿佛;第一太子,即观世音;第二王子,即得大势;第三王子,即文殊师利;第四王子,即普贤......

        宝海听完了一千四百人的发愿与授记,发现他们都愿取净佛土,而不愿在五浊世间度化那些有着厚重烦恼、行五逆事的众生。

        宝海大臣想到那些受诸苦恼,却无有依止、得不到救度的众生,心生遗憾、痛心与同情,因而发五百大愿,誓愿求生秽土——

        我当尔时行菩萨道。久在生死忍受诸苦。以诸菩萨三昧力故。要当不舍如是众生。

        并发愿在此地以无尽的悲愿、无上的解脱智慧、无边的福报来成就众生,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为是众生故,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一时之中从兜率下现处母胎,乃至童子学诸伎艺、出家、苦行、破坏诸魔、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般涅槃后流布舍利,如是示现种种佛事,悉皆遍满如是百亿诸四天下。”

        十方诸佛菩萨听了都献花赞叹,称宝海为“大悲菩萨”。

        宝藏如来为宝海摩顶授记,将来必将成佛,号释迦牟尼。

        此即为佛陀成佛因缘。

        限于篇幅,无法摘录佛陀本生时的这五百大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悲华经》,自第六卷起,细读佛陀的五百大愿,既可知其勇猛慈悲,亦能激起自身精进向上的决心。

        结 语

        蕅益大师也曾深深赞叹这部经典,并为之作序、撰写概要。序文不长,今恭录于此,以作共勉:

        大悲释尊,能为难事;较十方三世佛,偏称勇猛。

        而悲华一经,叙述尤详。此经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经,谓:摄取净土菩萨、如余华;惟大悲苦行善萨,如芬陀利华也。

        然、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于恒沙劫前,示作宝海大臣。其长子成佛,名宝藏。既劝轮王千子,及诸小王,供佛发心,各取净土;后独发悲誓,愿取秽土。

        呜呼!我辈垢重障深,久为十方佛所摈弃;聚此五浊世间,自非释尊彻底大悲,何由得闻出世法要?

        当知:今日四众弟子,无非昔日曾饮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头目脑髓、及余身分者也!释尊舍无量血肉身分,令我辈成菩提种;我辈犹复不思报恩,尚可为人乎?

        经云:‘菩萨有四法懈怠:一、愿取净世界;二、愿于净众作佛事;三、愿成佛、不说声闻辟支法;四、愿成佛、寿命无量。

        有四种精进,一、愿取不净世界,二、不净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说三乘法,四、成佛得中寿。’此经宗要,概不出此。

        然、懈怠菩萨,如恒河沙;而精进菩萨,迄今不满十人。故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叮咛,不一而足。

        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精进菩萨。

        吴兴唐宜之,甫读是经,不禁感泣。山东耿闇然,适闻是经,便誓流通。此皆释尊真实眷属,一切人中芬陀利华也!此经久行世间,五浊不难度尽。深心随喜,为之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