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72]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71]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74]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82]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73]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4]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79]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6]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74]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8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415   时间:2023-2-1   录入:wangwencui ]


    2023年2月1日    佛学研究网

        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佛法可谓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很难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与认识,而只能望洋兴叹。其实,佛教有一个醒目的总纲,通过了解这个总纲,就能让我们对于佛法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并得以按部就班的学习。

        这个总纲就是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古往今来,由学佛而成佛的千贤万圣,都不能在这四个程序之外,而能达到学佛的究竟目的。这四个步骤,即是我们由凡夫而成佛的路径。

        信,是信导,由于信仰,而生起导引的作用,好比航海,相信有一只船,能够发挥航行的作用;解是理解,要理路清晰,航行的方向才不会发生错误;行是具体的实践,必须要有实践的动作,才有接近并抵达目标;证是与目标印证,即是亲历其境,而与所期望的目标合而为一,完成这趟航海的旅程。

        学佛,正是有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而修行佛法,而证悟佛法,最终完成一场学佛的法事。

        信解行证的具体内容,需要与“教理行果”四个字搭配,才可以了知信的是什么?解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以及证的是什么?信的是教,解的是理,修的是行,证的是果。

        信教

        教指佛陀所说的言教。信教,是信佛陀所说言教的真实性,是事实,不是空论,也不是幻想。佛陀的说法,不论是因地中行菩萨道的往事,种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事迹,或果位上的三身四土、五眼六通,以及种种三轮不思议化的境界,都是一种亲证的事实,并不是幻想的空谈。

        正如《金刚经》所说,佛是不讲妄语的。因此,我们对于佛经所说的言教,都要信实,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见,或是自己的智识想不通,就生起怀疑,甚至否认。

        解理

        对于佛陀所说的言教,真能深信不疑,第二步需要理解言教中所诠显的义理。能于义理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明了,才能坚固自己的信仰。

        解理应做两层解法,先要深解胜义谛理,凡是佛所说的大小乘法的教理,都要研究清楚明白,这是基础。其次是解世俗谛理,凡是世间各种学问,都要尽量去研究,这是作用。有一法不懂,则摄机不广,起用不宏,因此佛诫弟子“法门无量誓愿学”。

        修行

        行是行持,是具体的实践。如果没有实际的行持,虽有信解,也只如说食不饱,徒然无益。学佛的行门很多,摄归起来,不出五戒行、十善行、四谛行、十二因缘行、六度行。再简略地说,不出戒、定、慧三学的妙行。

        如果把这些行再作分析,也可以分为念佛行、读经行、持戒行、礼佛行、参禅行、持咒行等等。随修一行,都可以成功的。《法句经》说,“虽诵千经,不解何益?若解一偈,行可证道”,可见行的重要。

        学佛需要信解,更需要行持,行持真切,才会接近我们的目标,知道佛法的真价。否则,虽能信解佛法的好处,信解有三身四智的功德,信解清净佛国的庄严,但是自己不去依佛法的路线行走,终究不能到达净土,也见不到佛身的智德庄严。

        证果

        果是目的,证果即是学佛达到的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离苦得乐的涅槃,即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永恒不断的慧命,光明自在地朗照着。

        这种境界,并不是出世虚无的枯寂,而是远离是非分别,其心清净平等,一片精纯的灵活,把自己的身心与净土融成一片,到达智境浑然,能所双亡的绝对理性的法悦净域,已落入不可思议的程度。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