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75]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05]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98]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81]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80]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88]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03]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1]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8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0]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04]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4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披袈裟拄锡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在佛门真实存在吗?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494   时间:2023-1-3   录入:wangwencui ]


    2023年1月3日    佛学研究网

        身披袈裟、头戴五佛冠、手拄锡杖是影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经典形象,但是,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在寺院见到的师父形象不太一样。

        唐僧的影视形象是杜撰出来的吗?他在剧中的一身行头在佛门中真实存在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谜题。

        一、袈裟
     
        在影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曾代如来佛祖赠送给唐僧一件闪耀着七宝光芒、水火不侵的宝物——“锦襕袈裟”。在佛门中,袈裟确实是区别于一般世俗服装的佛教僧侣服装。

        有纹为田,为世福田

        袈裟翻译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义,因此袈裟称为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又因为袈裟必须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在一起,然后缝合起来,所以也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

        同时,据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

        僧俗有别,毁其形好

        通常新的袈裟要点净。刻意染上别的颜色,以破除人们对新的华丽衣服的贪念,表示“毁其形好,僧俗有别。”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特点。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法衣坏色,如仪如法
     
        《牟子理惑论》所载僧人即被赤衣。后来又有青褐色的。唐宋以后,朝廷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皇帝朱元璋分寺院为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教(律、瑜伽,从事祈福消灾丧仪佛事)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玉色袈裟,讲僧、教僧穿浅红色袈裟。

        现在,一般寺院清众都穿茶褐色袈裟,方丈、首座穿大红色袈裟。

        二、锡杖

        在影视剧《西游记》中,如来佛祖还赠与唐僧一件宝物——九环锡杖。《西游记》原文中,如来说道,“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那在佛门中,锡杖是做什么用的?

        佛门中的锡杖

        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可彰显圣德之意,亦为“智杖”。亦为行功德之本,亦为“德杖”。

        锡杖的三个用途

        1、佛陀在世时规定,比丘到他人家乞食,不能默然,不能做怪声,不能打门,应该摇动锡杖,使其发声以示警觉。这是佛陀允许比丘制作锡杖的最初本意。

        2、佛教寺院大多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常有蛇、毒虫等出没。故佛陀便让比丘振锡发声,把毒虫驱赶开。

        3、作为护法增威的法器,锡杖还是许多佛菩萨的手中持物。如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只手为锡杖手,表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八臂不空照顾护一切众生;八臂不空羂索菩萨、地藏菩萨也是手持锡杖。

        锡杖的深刻意义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

        在《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五佛冠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大日如来、金刚萨埵、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宝冠,皆为五佛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普通五佛冠

        普通五佛冠五方佛的位置,中央毗卢遮那佛是佛部,东方佛是金刚部,南方佛是宝部,西方佛是莲花部,北方佛是羯摩部。

        特别五佛冠

        至于比较特别的五佛冠,如果要修佛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如普通五佛冠相同。

        其他五佛冠

        如果要修金刚部为本尊,则中央为东方佛,东方佛之位置改为毗庐遮那佛,其余各佛的位置仍然不动。

        如果修莲花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无量光佛,西方无量光佛位置改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不动,余照类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a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