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69]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66]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57]

  • 邂逅秋,邂逅美好[7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8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8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9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9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9]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朋友是“无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934   时间:2022-12-30   录入:chengshangyun ]

     

    2022年12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苏轼曾写诗送朋友仲殊: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别的朋友像是茶,有甜,也有苦;但是你仲殊像蜜,里里外外都是甜的。

        茶与蜜是苏轼对两类朋友的形容。

        茶形容圈子里的朋友,虽然平日相处愉快,但是遇到一些立场、利益的问题时,关系难免苦涩。

        蜜则是形容交心的朋友,彼此之间没有利益纠缠,天性相投,灵魂交契。

        余秋雨说: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

        越没有功利掺杂的友谊,往往越深刻,有用的是圈子,没用的才是朋友。

        01 有用的是圈子

        作家曾驿翔说:“圈子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

        在很多人看来,圈子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混到什么样的圈子里,往往意味着人生可以抵达什么样的高度。

        苏轼在杭州为官的时候,很受太后赏识。

        同僚赵君锡猜他将来一定可以封侯拜相,于是刻意讨好。

        苏轼吃不住别人的奉承,一度把赵君锡引为知己,给了他很多的机会。

        苏轼苏辙二兄弟是“蜀党”首脑,赵君锡入圈之后,仕途青云直上。

        苏轼出使辽国的时候,推荐赵君锡当了副使。

        此后不到两年时间,赵君锡从给事中升到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可以说在苏轼身边吃尽了红利。

        但是当苏轼兄弟倒台,他也迅速脱圈而去,转身把苏轼当成自己的垫脚石,投奔另一个圈子去了。

        《小窗幽记》里讲:“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彼此不期待在对方那里得到什么,交往便可长久。

        为了利益交往,一旦利益无法被满足,关系就会走向崩塌。

        战国时期,孟尝君门客三千,身边汇聚了齐国最顶级的人脉和资源,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

        但是后来他被齐王驱逐,很多人迅速和他断了联系。

        孟尝君恨死了这些“假朋友”,拿了一个木板,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打算秋后算账。

        同僚谭拾子却说:

        “谁富贵就靠近谁,谁贫贱就远离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集市上早上人多,晚上人少一样,大家只是根据需求行动而已。”

        孟尝君听完之后,把木板上的字都划掉了。

        圈子本身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有利可图的时候,自然可以维持,利益一旦消散,圈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杜甫曾感叹: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

        人生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所以门庭若市的时候,他自己会很烦。

        因为这些人都不是真朋友,只是来攀关系的。

        执着于混圈子的人,看似朋友很多,其实知心的多半没有几个。

        02 “无用”的是朋友

        《格言联璧》讲: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酒肉朋友和势利之交,友谊都不会长久,只有凭三观人品结交的,友谊才会延续。

        苏轼有个朋友叫巢谷,平日浪迹天涯,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他得到消息便赶到黄州,来帮苏轼渡过难关。

        当时很多朋友怕被苏轼连累,避之不及,唯有巢谷陪伴左右,饮酒赋诗,月夜泛舟。

        后来苏轼起复,青云直上,紫袍加身,巢谷却翩然而去,不见踪迹。

        苏轼被贬海南,巢谷不顾年迈体弱,千里迢迢去海南看他,最终死在半路。

        得知他的死讯,苏轼悲从中来,放声痛哭。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真正的朋友,是靠三观和品格粘合在一起的,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有功利的价值。

        苏轼有个朋友叫陈季常,俩人在凤翔结缘,后来苏轼被贬,恰逢陈季常在黄州隐居。

        俩人性情投契,一起谈论佛法,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抚琴高歌。

        在绝大部分人和苏轼断绝来往的时候,陈季常成了他的慰藉和依靠。

        苏轼说:“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因为俩人交往甚密,惹得陈季常妻子不满,以至于有了“河东狮吼”的典故。

        后来苏轼遇赦离开黄州,陈季常送他,一直从湖北黄州送到江西九江。

        四年之后,苏轼做到礼部尚书,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陈季常千里迢迢跑到开封来看他,却没有一点求官的意思,和往常一样同苏轼谈天说地。

        无论高峰低谷,陈季常一直都在,不求名、不贪利,只求与朋友舒服相交。

        诗僧贯休讲: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

        我高朋满座,你不攀附;我一无所有,你不轻视。

        我成功得意,你不嫉妒;我落魄潦倒,你不离弃。

        彼此不以利益缠绕,简单纯粹,只因天性相投,真心相交。

        这样的朋友,拥有即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得到一个,孤独便有了解药。

        03

        作家周公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真正的朋友当然也是价值的交换。 只不过,交换的不是世俗功利之用,而是性情的相投,心灵的默契,精神的共鸣。”

        苏轼外放杭州的时候,整个杭州官场,同僚同事几百人,却没有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

        他心中郁闷,只能向恩师欧阳修倾吐。

        欧阳修写信告诉他:“你公暇若欲求友于湖山间而不可得者,则不妨往寻惠勤”。

        欧阳修怕他憋坏了,劝他去找僧人惠勤、惠思谈心。

        苏轼拜访这两位高僧后,心情舒畅,积郁得以疏解。

        以后但凡遇到什么事情,他就跑去寺庙找僧人谈心。

        这些僧人远离官场,和他没有切实的纠葛,成了苏轼的方外好友。

        佛印禅师、辩才法师和苏轼的友谊都保持了一辈子,终生不曾褪色。

        作家李尚龙说:真正的朋友,往往是没有利益交集的人。

        没有利益交集,才能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高低贵贱,两个人才能坐在一起,毫无负担地谈心,才能体味到朋友之间的放松,朋友之间的安心。

        曾国藩和沈葆桢当年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后来沈葆桢当了江西巡抚,一省封疆。

        当时江西每月要给湘军大笔的军饷,为了军饷给多少的问题,俩人起了争执。

        一个催饷,一个扣饷,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闹到朝廷,才把事情平息,虽然事情解决了,但是俩人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

        俞敏洪曾说,当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新东方。

        再好的兄弟也抵不过利益的摩擦,最后弄到大家恶言相向,不欢而散。

        法国作家莫洛亚说:“友谊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要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朋友是朋友,圈子是圈子;感情是感情,功用是功用。

        守住其中的界限,才能亲疏有度,久处不厌。

        知乎上曾有这样的话题,朋友对我们来说是什么?

        有人说,朋友是危急时的帮手;是无助时的依靠;是能够拉我们一把的贵人……

        其中有这样一个回答:朋友对我们来说,只是朋友。

        好的友谊,永远是“无用”的,无关利益,无关身份,只因志趣相投,灵魂契合。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若你此生有一真正的“无用之友”,何尝不是大幸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