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书要往后翻,人要向前看[89]

  • 沉住气,熬过去[98]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寺院是人生路上加油站[95]

  • 学禅举要[72]

  • 徐悲鸿的佛教因缘[8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怎样才名为菩萨[9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2]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
    [ 作者:一行禅师   转自:网络   已阅:1102   时间:2022-9-20   录入:chengshangyun ]

     

    2022年9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以下节选了一行禅师的部分语录,帮助你重新找回慈悲的自己: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当你疲倦、愤怒或绝望时,你应该知道如何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好好观照自己的疲倦、愤怒与绝望。这就是为何我们要练习微笑、练习用正念行走与呼吸以及用正念进食。”

        “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

        “我们娴熟于为生活做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

        “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需要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汉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更是所有众生应该为之庆幸的。”

        “对见解的执着,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

        “工作中的一切磨砺,都是你修行的助缘。”

        “用最深的敬意与极致的温柔对待你的愤怒,因为那不是他物,正是你自己。”

        “我们的爱,应该是给我们所爱之人带来和平和幸福。如果我们的爱存在占有私心,我们便没有可能给他们平和快乐,相反,只会让他们感到被困。这种爱不外是一种牢狱,我们爱的人不会接收牢狱式的爱,这种爱会变成逃避和愤恨。”

        “你的德行和感悟能力,从你行路的姿态、脸上的表情和你的一言一笑即可看出。”

        “在你的内心完全接收之前,不要轻易地追随他人的教法。”

        “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儿女对父母的最大孝敬,莫过于活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因为这样做,便达成了他们对儿女的期望。”

       “多练习观察呼吸和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所产生的物像,你这样修习,便每天都会增长一些谦虚、自在、无着、平和和喜悦。”

        “停止在憎恨和暴力的路上走,那便是你最伟大的善行了。”

        “佛陀用一生的践行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于无聊的闲话、过分的睡眠、追逐名闻利养、贪求欲望、与败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满于对教理的浅见。”

        “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宝贵的东西,名利消逝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如果你们对事物有深切的了解并去爱,你们便会领略到快乐。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

        “实际上,“爱”就是“理解”的别称,如果你不理解,那你就不能正确的爱;没有理解,你的爱只会让他人痛苦。”

        “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