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主持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77]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06]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1]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83]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80]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89]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04]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3]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8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3]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07]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真正的幸福:身上没病,心里没事!
    [ 作者:佚名   转自:网络   已阅:927   时间:2022-7-12   录入:chengshangyun ]

     

    2022年7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人一辈子,忙乎到最后,都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和逍遥,并不是俗世所认为的富贵权势。

        1 无病第一利

        俗话说:“无病一身轻。”生过一场大病的人都有体会。

        一个人正当壮年的时候,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恣意挥洒着生命力,但是一旦步入老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才明白“身上没病”是真正的幸福。

        清末民初名医李庆远在《养生自述》中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岁以上。”

        意思是说,饮食规律合理,按时规律作息,不过度劳累,就能形神都健康充沛,长命百岁不是难事。

        身体的病痛产生苦恼,而心理的毛病更使人昼夜不得安宁。

        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时,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么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

        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保持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身心健全无病,才是最大的利益。

        2 知足第一富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诱惑与压力,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制造着内心的贪婪。

        太多的人,本身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却因为欲望而彻底失去了幸福。

        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一个有闲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

        一个匆忙的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

        一个下岗工人说:能上班就是幸福。

        一个失去双亲的人说:父母在就是幸福。

        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说:能看见就是幸福。

        一个小学生说:每天都好多作业,没有作业就是幸福。

        ……

        我们总是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其实,一回头,别人也在仰望和羡慕你的幸福。懂得知足,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就是真正的幸福。

        3 善友第一厚

        人生在世,总会有朋友。朋友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们甚至能够影响我们一生。

        孔子在《论语·季氏》将朋友进行分为六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认为,好朋友有三种——

        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

        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

        第三种“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

        在我们决定将一个人列入自己的朋友名单之前一定要仔细调查清楚,千万不能让那些鱼目混珠之辈进入自己的朋友圈。

        所谓“同气相求,物以类聚”。

        亲近善知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结交恶知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因此,好的朋友是最可亲的人,也就是“善友第一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佛音阁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