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0]

  • 人生的底线[118]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0]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1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2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7]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4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1]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39]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37]

  • 容易引发抑郁的12种思维方式,[12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看佛门戒律的重要性
     
    [ 作者: 普钰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638   时间:2023-5-25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古印度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原始戒律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中国僧侣的现实生活环境,戒律的本土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清规即是对原始戒律的本土化延续,是中国历代高僧大德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僧团管理制度。

        清规内容浩繁,涵盖了僧尼的日常修行,四大威仪,言行举止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成为僧众日常生活的规范,以及僧团组织、行事的依循,亦是僧团清静共修的重要保障。

        虚云和尚对戒律的重视及传扬

        佛陀启教,循顺机宜;妙演三乘,尽赅三学。所讲三学,《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以此三学,能灭诸毒,是为修行的基础,成佛的根本。三学中又以戒学为要,梵语“尸罗”,是禁戒的意思,意为能够防止身口意造作恶业。《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虚云和尚认为奉守戒律是修学佛法的根本条件。戒能生定发慧,断灭生死烦恼,入于无漏之智。所以,不论修习何种法门,必须遵守戒律,否则,纵有再高的智慧,皆为外道魔事。

        虚老经常勉励后学要精严持戒,如《新戒堂看单便语略》中讲到:

        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戒,乃无上菩提之根本,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依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诚为万善之玄机,众生之依怙,有至于道者,未有不从而入也。夫戒者,乃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玄机,于一切法中,最尊最上,故称三学之首,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六度万行,不离于戒。然而有身戒,有心戒。身戒者,即是戒威仪。心戒者,即是无着戒体。戒体者,即是诸佛之心印。你们众位,既然发心求戒,必须要发广大心、菩提心、精进心、不退心,具此四种心,方得戒法成就。

        修习佛法必须以持戒为根本,对此思想老人一生从未松懈过,其圆寂之际还谆谆告诫弟子,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并说到:

        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值得一提的是,虚老对持戒重视却不盲目,强调的是戒律的本质,而非文字条目。曾在云居山戒期中开示说:“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织纺等戒,我们现在耕田织布,是不是犯戒呢?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两种。……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种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或因时制宜。如掘地纺织等戒,都因避世讥嫌而制”。《五分律》中也讲到:“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因此,老人这种变通的思想也是符合古戒律精神的。

        虚老一生致力于戒法的弘传,认为:“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能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又言:“戒住则僧宝住,僧宝住则佛法永住”。因此,整顿戒律,弘扬戒法,是振宗兴教的关键。

        1902年,虚老来到鸡足山时,目睹迦叶道场之凋零,僧人割据一方,不懂戒律,更无法遵守戒律。于是,发愿重振鸡足山祖师道场,曾在《云居山方便开示》中回忆到:

        我初到鸡足山时,看不到一个僧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以享受寺产,用钱买党派龙头大哥以为受用。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整理鸡足山,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从前僧家未有传戒受戒者,这回才初创,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我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现象扭转过来。

        虚老恢复云南鸡足山佛教之初,即是以传戒的方式来化导当地僧众,并收到了切实效果。

        自1902年修复祝圣寺开始,至云居山圆寂,每年春天传戒,几乎从未间断。在《鼓山涌泉寺重订安单规则》中规定:“议每年传戒,自三月初十日起,至四月初十日圆满,于内专律仪,广明止持作犯,以基三乘,庶获实益”。有研究评价说:“在旧中国政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能够这样坚持年年如理如法地传戒,是非常不容易的”。

        Holmes Welch在《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中这样描述民国时期的传戒现象:

        从分堂到沙弥戒——即初步训练阶段——一般需时两个星期。……据普利普·摩勒所提供的例子,江苏地方的受戒期长达三周;湖北减为两周;至于四川、山西只有一周;一九一六年鼓山是四天;一九三零年湖南一座小寺庙只有三天。向这样的地域性差异,意思颇为深远。

        Holmes Welch所说的这种现象,恰是虚云和尚所批判的:

        虚云平生最不满滥设戒坛、滥传戒法者,每见有些传戒之处,形同买卖,不问坛上和尚及阿阇黎等是否如法,三数日甚或一日便毕三坛,四处卖牒,美其名曰寄戒,不知律仪为何。对此等稗贩如来者,便觉痛心疾首。

        可见,虚云老和尚对不如法传戒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老人投入了很多精力整顿传戒仪轨。

        虚老还制定《戒堂规约》。传戒期间,“虽律有明条,依法而受,然新发意者,未登法坛前,无所依凭;既同堂共住,又不可无条章以范围之……”。因此,《戒堂规约》主要是用来约束即将或正在受戒的戒子,维持传戒期间的秩序。

        虚云老和尚日常规约在生活中的可实践性

        虚云和尚对重兴祖庭的贡献不只在于修建殿堂,更重要的是重振道风。每住持一个寺院,必先整顿寺规,严净毗尼,规范丛林生活,以利大众修行。丛林兴盛与否,住持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历代清规、规约中,住持仪轨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住持的职责及进退

        住持又称为尊宿、长老,是一寺之首脑。取维摩诘居士“居一丈之室”的意义,后世亦称之为“方丈”。住持一职最早出现于唐朝百丈怀海时期,在《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有此描述: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禅苑清规》中也讲到:

        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

        住持肩负着代佛扬化、弘法利生、领众熏修的责任和义务,是知事头首和两序大众的表率,须“运大心,演大法,薀大德,与大行,廓大慈悲,作大佛事,成大利益”,责任不可谓不重大。所以,一个寺院在选任住持时,必要延请德才兼备、饱参饱学、堪服众望之人。

        《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五说:

        丛林兴衰,在乎住持;住持美恶,在乎举请;荷担常住,在此一举;败坏常住,亦在此一举。而受请者之祸福升沉亦因之。是故两者,俱不可不慎。

        住持的能力关乎整个丛林的命运,而丛林的命运又反过来影响住持的命运。可见延请住持对于丛林和受请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佛教是一个纪律严格、组织严密的宗教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提倡众生平等原则,因此,寺院的许多重大事务都是经过民主协商而决定的。寺院住持的确定,也是经过僧众的共同议举而产生”。所以,虚老在规约中明确规定选举住持的方法:

        住持退位,预先同退居班首、书记、大众商同,公举寺内外贤能。如人众多,须用桂圆书各人之名,于韦陀圣前拈签,以三次为准。无论十方子孙,均必具法卷,不定何家。无法卷者,须续本寺先代之法,不能接现在住持之法,然后方得入院。钟板犍椎,不能擅改。

        1955年,虚老离开云门寺后,常住二百多位僧人顿觉失去依靠,一再敦请老人回云门,因事无法回山,就令大众在韦陀菩萨像前拈签,拈出三次者担任住持。佛源老和尚在《自述年谱》中写到:“上晚殿时大家又拈,便将‘佛源’拈出三次,大家很高兴,放鞭炮祝贺”。

        按照古规,新住持应当在前任住持退位之前由众人择贤迎请,虚老用这样的方式来选择住持实属不得已,主要是为了防止丛林中群龙无首之时,有不轨之徒趁机窃取住持之位。另外,当前任住持不能秉公择贤时,此法也能防止丛林的子孙化。

        (二)四大堂口规约

        四大堂口,也称为四大寮口,即客堂、库房、衣钵寮、禅堂。前三个堂口把持了寺院的经济命脉,禅堂则把持了禅宗寺院的精神命脉。

        1、客堂规约

        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主管执事为知客。知客一职,最早见于《禅苑清规》卷四,即:“檀越斋设,相看行香,并系知客引领”。《禅林备用清规》卷五中也讲到:“施主到门,知客接见,引上方丈,献茶汤,送安下”。

        Holmes Welch在《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中说:“在一个像金山一般的大寺院,可能有六个或八个同等名称的执事,轮替着做日常工作,若有更多的事务而致当值着来不及应付,他可以依次请求将要轮到的二三人帮同接待,俾使每一个重要的客人都有一个知客照应,大知客有照看的责任,他的助手们称为‘二知客’、‘三知客’等,都是听从他的指挥的”。

        虚云和尚的《客堂规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接待外缘、寺院日常维护、内务协调及纪律考勤、信息通告、经济收支、对知客的约束六个部分。知客的职责不但繁杂,而且相当棘手。

        2、库房规约

        库房为丛林中四大堂口之一,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负责管理山林、田庄和殿堂、房舍的修缮等。在当代一些寺院中,库房还需要管理法物流通、经书印刷和素斋营业等。库房中设立帐房,有会计、出纳分管帐目和现金。

        库房的主管执事是监院。监院之下又有副寺、库头、庄主、园头、监收等。监院之上还有一位年高德勋的都监监督全局。Holmes Welch在《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中写到:

        管库房的头领是“监院”。其在日常事务的权柄,仅次于方丈。在他下面工作的有几位“副寺”,依次在“副寺”之下,又有几个“库头”。其中有的也许更有特别的职衔,如“管库”与“管工”等。在寺院有广大农地许多村庄里面,也许有一个“庄主”。

        古代丛林只设监院,后因寺院不断扩大,而置都监寺一职,其职位应在监院之上,住持之下。在元代,基本代替了监院一职。现在某些寺院既设都监寺,又设监院,但实权在监院手中,都监寺起监督作用。

        监院又称“当家师”,在古代职能很丰富。《禅苑清规》卷三讲到:“监院一职,总领院门诸事。如官中应副,及参辞谢贺,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庆吊,借贷往还,院门岁计,钱谷有无,与(支)收出入”。

        当今寺院由于失去了山林地产,经济模式发生很大转变。监院的职能也相应有所削减,现代的监院主要保留库房主管的职能,同时也负责协调、监督寺院各个堂口的工作。

        3、禅堂规约

        禅堂,早时称为“僧堂”。僧堂之制源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所制定之《百丈清规》。僧堂因有多重意义,故有多种称呼:为云水僧群集之处,称为云堂;为选出成佛者之道场,称为选佛场;于此堂凝然坐禅,犹如枯木,称为枯木堂。禅宗寺院每天都有禅修的时间,每年还有几次密集禅修——打禅七。

        禅宗丛林一般打禅七,都是连续打四十九天的七个七,在这期间,时间是非常紧张的。Holmes Welch说:

        在长达四十九天的七期禅七中,禅僧只有在吃饭、一个礼拜一次的沐浴时间,可以离开禅堂。平时的早晚课取消,改由新增加的跑香、坐禅代替。下午四点到六点仍是午睡时间,但晚上跑香、坐禅的次数有两回增加到五回中,一天共计十二回,长达十五个小时。

        禅堂规矩甚严,确实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又会有一部分人为了获得无上智慧而一往直前。虚老从出家到开悟,三十七年间大部分在坐禅中度过,即便于日后参方及重兴祖庭时,也常在禅堂打坐。深知禅堂的管理对于禅修者和禅宗寺院的重要意义,因感慨于“古规失检,怠惰成风;时弊多端,提撕贵密”,遂结合自身体会,制定《禅堂规约》,以期 “大众共和,行解相应,则无愧于先宗;道德兼资,乃有利于来学”。

        4、衣钵寮规约

        衣钵寮,也称丈室,是管理方丈和尚个人事务的堂口。因财帛非僧人应持之物,故以衣钵代指。实际衣钵寮并不只是掌管方丈的钱帛,也负责照顾方丈日常起居。在《禅林备用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中皆有阐述。

        侍者可以说是住持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他们对内协助住持与各大堂口、两序大众的事务往来;对外能代表住持接待宾客及书信沟通,看似位低权轻,却可以对寺院的运转产生微妙的作用。虚老认为:“衣钵寮事,乃内辅监院,外执衣钵,常理常住庄严法器、财物等事,故惟老诚者为之,立心端谨,遇事通融,庶几上和下睦。轻浮之人,切不可用”。

        衣钵侍者应尽职责,管理方丈的法器、银钱、果品,照应丈室,待客、传达;后半部分是虚老特色的“不得”条款,列出了衣钵侍者易犯之错,对其起到警戒、约束的作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虚云老和尚:话头与疑情[2403]

  • 修道人莫要被这三件事所转[2149]

  • 禅对生命的重要性[2293]

  •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2198]

  • 漫谈一念在修行中的重要性[6091]

  • 这个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其祸无量无边[2632]

  • 虚云老和尚: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2287]

  • 把习气扫清 就能降伏其心[2312]

  • 水清自然月现[2100]

  • 四大高僧居然是这样积累福报的![2554]

  • 虚云老和尚: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2769]

  • 一身肩挑五宗,虚云老和尚临终教言,一个字[3036]

  • 虚云老和尚:千枝万派同根本,不脱曹溪一雨华[2396]

  • 虚云老和尚:曹溪不独为禅门之祖庭,亦儒道两家之大宗师也[2756]

  • 虚云老和尚:古来祖师直截了当,无非教人断除妄想[2333]

  •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的总骨[2900]

  • 毁灭佛法的不是异教 是佛弟子自己[2818]

  • 虚云老和尚:众生被七情五欲转,故自性不明生死不了[3192]

  • 虚云老和尚:能在动中不动 才是真实工夫[3112]

  • 虚云老和尚: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也不奈你何[218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