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4]

  • 人生的底线[126]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2]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9]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道邃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71   时间:2023-5-5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5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晋炖煌于道邃

        于道邃,敦煌人,年少时失去了父母,由其叔父抚养长大,于道邃对叔父孝敬竭诚如奉事父母,十六岁时出家为僧,拜于法兰为师。

        于道邃学业高明,佛经内典和外道典籍都阅览甚多,擅长经方医药、书法雕刻,对各地风俗了解甚多,也善于辩论。竺法护经常称赞于道邃高明率直,优雅朴素,有古人的风采,假以长寿,当会成为佛法的栋梁之才。

        于道邃后来于其师于法兰一同渡江南来,性好山水,不在乎他人的毁谤或赞誉,不曾以佛法修为谋取名利。后来跟随于法兰远去西域,于道邃在交阯得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郗超绘制了他的画像;支遁为他做铭赞道:英英上人,识通理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孙绰把于道邃与阮咸相比,有人问:阮咸有累骑之讥(典故,被讥讽不守礼节),于道邃有清明冷峻的声誉,何故视二者相当?孙绰说:两人虽然事迹看似有高低,但高洁的风骨是一样的。《喻道论》云: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令,江南有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认知,不仅是同道中人的私下称赞。

        原典

        于道邃。炖煌人。少而失荫叔亲养之。邃孝敬竭诚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札。洞谙殊俗尤巧谈论。护公常称邃高简雅素有古人之风。若不无方为大法梁栋矣。后与简公俱过江。谢庆绪大相推重。性好山泽在东多游履名山。为人不屑毁誉。未尝以尘近经抱。后随兰适西域。于交趾遇疾而终。春秋三十有一矣。郗超图写其形。支遁着铭。赞曰。英英上人。识通理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孙绰以邃比阮咸。或曰。咸有累骑之讥。邃有清冷之誉。何得为匹。孙绰曰。虽迹有洼隆高风一也。喻道论云。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令。江南有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皆当时共所见闻。非同志之私誉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6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7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1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汪[21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导[21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谛[19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彻[28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含[2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成[26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惠安[2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鉴[26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诠[26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苞[2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33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义[26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弼[29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渊[3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观[32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