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17]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1]

  • 过好每一个当下[189]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0]

  • 走路的力量[12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逢场作戏”这个成语居然源于佛门?其意义你都知道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722   时间:2023-4-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4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的积淀。

        佛教弘扬佛法常常运用比喻,使得一些深刻难懂的教义通过语言寓意的演化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酝酿出它丰富的含义。

        佛教自传入华夏大地以来,纵达两千五百多个春秋,横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处世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学习传承。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醍醐灌顶”作为灌输智慧、让人彻悟的比喻,十分常见,比如《祖堂集》卷12中说:“得之者瓦砾成金,悟之者醍醐灌顶。”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景德传灯录》卷12中说:“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后来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闭门造车

        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出门也能合辙。

        《五灯会元》卷7记载,有僧问杭州大钱山从袭禅师。

        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

        师曰:“造车即不问,你作么生是辙?”

        答曰:“学人不会,乞师指示。”

        师曰:“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在《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中则说:“一法不堕缘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后来,用“闭门造车”譬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凭主观臆断办事。如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因为借用外国名字,苦于不贴切,自定名字又嫌闭门造车,怕不合适。”

        逢场作戏

        “逢场作戏”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

        《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去处?’对云:‘石头去。’ 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又如《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中: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

        苏轼《南歌子》词中也有“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的句子。

        石沉大海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讲述了佛陀见到罗阅祇国南边大山的山贼残害生灵,造诸罪业,佛怜悯这些山贼愚痴,想要去度化他们,说了这样一句:“吾不往度,如石沉渊。”意思是:如果我不去度脱他们,他们就会永远沉没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如同石头沉没于深渊一样。

        成语“石沉大海”就是由此产生的,多用来比喻一去不见踪影或一直没有消息,也用来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反应。

        佛教弘扬佛法常常运用比喻,正是在这种影响的氛围下,佛经譬喻的典故,影响和发展了汉语中的成语文化,也给日常生活带来启发意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这一生,都该警惕这4种心理效应[751]

  • 7种比喻,道尽人生[662]

  • 九个比喻,说透人生[861]

  • 七种比喻,道尽人生[1112]

  • 《妙法莲华经》的“妙”,“妙”在哪里?[1954]

  • 《法华经》中七个精彩比喻[2505]

  • 两千多年前佛陀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你人生是什么![2657]

  • 能启发你内在智慧的都是佛菩萨[3016]

  • 佛陀对四种禅那的比喻[3549]

  • 《周易》给美学的启发 [王世德][4379]

  • 直接的突破——禅宗之中观见 [明贤法师][4275]

  • 溯源三教思想对世界和平的启发 [心道法师][5432]

  •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5169]

  • 和尚眼泪的启发 [林清玄][5109]

  • Vasubandhu on the Vatsiputriyas' fire-fuel analogy[6813]

  • The Future of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4956]

  • Ch'an metaphors: Waves, water, mirror, lamp[4224]

  • 禅宗语言中的比喻研究[515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