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0]

  • 人生的底线[118]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0]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1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2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7]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4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1]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39]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37]

  • 容易引发抑郁的12种思维方式,[12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46   时间:2023-4-23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4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人与自然的话题早存在于佛教文化中,中国佛教文化更是蕴藏着“关怀自然”的旨趣。

        不论是提倡素食、崇俭戒奢,还是“众生法性平等”的思想,佛教的生态智慧对环保事业一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自然观:无情有性,珍爱自然

       大乘佛教认为“真佛体在一切法”,万法都有佛性,此万法不仅包括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没有情识的植物、无机物。禅宗也有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应该摒弃自私,追求与万物和谐共处,让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成为我们天然的使命,这既不违自身的佛性,也是在维护世间的祥和。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众生平等,生命轮回

        佛教的“众生平等”不仅限于人,还超越了人的范围,是指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佛教慈悲观的体现。因此,“不杀生”是佛教徒要遵守的根本戒律之一,也在长期的实践中让“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在没有解脱以前,众生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之因,招感来世相应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的,人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人类自己的命运,世间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之内,轮回不息。

        佛教的净土思想:从心灵净土到人间净土

        佛国净土是大乘佛教徒追求的清净所归,是佛教徒毕生努力的方向。本质上,净土是菩萨善行的果报,它的实现在根本上依赖众生自身的努力。

        无论是《维摩诘经》里“众生心净则佛土净”的理路,还是禅宗“净土在世间,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都体现了佛教重视现实世界的价值及其改造,强调佛教徒通过创造心灵的净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减少欲望、改善行为,从而创造人间净土。

        佛教的诸多理念与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众生的地球”不谋而合,在全球环境面临极大挑战的当下,佛教指出了一条从净化人心到净化环境的路,维护众生共有的地球,我们义不容辞。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26]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01]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44]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33]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66]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24]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8]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33]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8]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50]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05]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80]

  • 佛教的忏悔观[1335]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70]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39]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25]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79]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4]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867]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109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