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2]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0]

  • 人生的底线[119]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0]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1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19]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25]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9]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0]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1]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37]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禅学研究 >> 正文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
     
    [ 作者: 静波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831   时间:2023-4-1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4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很高兴再次来到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禅宗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的一些思考。

        《俱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教的正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证法。教法是佛教的教义,证法是指通过修行实现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如果我们想在现世中体现佛教的正法,就必须同时传承教法和证法的精髓,即“正法藏”和“正法眼”。

        太虚大师1927年在《自由史观》一文中说:“故人生自由社会之构成,发轫于教育而终于教育”。在僧才的涵育中,主要是以戒、定、慧三学为主要修持内容。只有在学修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可以兼顾文史哲等世间学问,用来劝化众生。禅宗注重的是胜义谛的体悟,而不是在感性认识上。因为感性认识容易受到主观情绪和偏见的影响,而禅机的体悟则是一种直接领悟空性的境界。禅宗通过对弟子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弟子克服认识上的障碍,深入理解佛法真义,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现在的修行禅者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他们执空而误解经典,认为不需要文字。认为直接修行体悟法义,不需要文字,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形式化的表现形式。这些执着于文字的人常常谴责使用文字的人。然而,如果我们不使用文字,我们也无法沟通交流。因此,禅宗“不立文字”的教诲,并不是为了支持毁弃经典的不敬之举,而是为了强调直接指向心性的重要性。经典只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我们不能随意抛弃。

        就连禅宗的六祖慧能禅师也说,“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慧能禅师是禅宗六祖,他认为,禅宗是要传承佛心的印记,但是佛经也是禅宗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看一下《坛经》中那些因六祖点化而大悟的禅师,就可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和精神。这些禅师并不是简单地忽视文字的存在,而是能够通过禅修实践和经学研究,领悟到佛法的真义,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就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实践内涵。禅宗通过禅修实践和经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佛法真义,从而摆脱烦恼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禅宗的精神是要让人们在闻思的基础上,直接认识空性。

        总之,“不立文字”并不是为了支持毁弃经典的不敬之举,而是为了强调直接指向心性的重要性。经典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我们不能随意抛弃。同时,禅宗也强调学习经典,通过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佛法真义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学习经典,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佛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但是,禅宗并不是鼓励人们空谈佛法,而是要求人们将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将佛法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真正的修行成果。
     
        明末清初的四祖寺方丈晦山戒显禅师倡导看话禅,同时还提出“参学二字,诸祖所立,自有次第,虽不可重学而弃参,而亦不可单参而废学也。”从晦山的叙述来看,当时有许多人以禅师的示现为借口,而排斥教理之学习。晦山禅师以禅宗祖师马鸣、龙树等人为比喻,指出通宗通教的优势和必要性。太虚大师也曾提出了“稳建禅宗”的构想:“中国古时虽能会教明禅,然未能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建禅宗,致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也。所以从这种关系上看来,中国当时虽有能融会禅教者,但惜无有次第之建立。考之古德,亦不无能基教律以建禅宗者,如永明寿便是已能严戒律精教义而建禅宗者。然其所以未能如是者,以碍于时节因缘耳。因永明之世,云门宗等方盛兴;且时主各据一方而易分道扬镳,故永明未能为禅宗奠下万世叵摇之基石。”

        总的来说,禅宗注重实践、体验和领悟,强调内心的直接体验和证悟,同时也注重经学的学习和理解。禅宗强调“藉教修禅、随缘直指”,这是禅宗复兴的必由之路,既符合佛教中国化的潮流,也顺应当代广大学人学修稳进的真正需求。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25]

  •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213]

  •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266]

  • 佛法因何称为妙法[324]

  • 禅宗大意·公案的启示[381]

  • 炎炎夏日,从佛法处觅清凉[438]

  • 禅宗大意·禅宗的五家七派[548]

  • 禅宗大意·禅宗门下的楞伽师[539]

  • 禅宗大意·禅宗的传法授衣[446]

  • 禅宗大意·禅宗的创立[408]

  • 这口禅宗“云门饼”,是甜还是咸?[765]

  • 善法与佛法[728]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564]

  • 佛法世法之界别[702]

  • 什么是外道?[634]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061]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1187]

  • 万里无寸草处去[808]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1051]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12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