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4]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2]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68   时间:2023-4-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4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话多惹的祸。

        有时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因为不会表达,最后倒让人埋怨;

        有时虽然自己是对的,却因为咄咄逼人,反而落得下风。

        仔细想想,哪次滔滔不绝,带来的不是悔恨?

        哪次喋喋不休,带来的不是烦恼?

        正如侯宝林先生所说:“酒喝头盅,茶饮二遍,日发千言,不损自伤。”

        话说得越多,是非就越多,招致的祸端就越多。

        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一、不争辩,克制好胜心

        《惠子相梁》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鹓雏从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树不栖息,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甘泉不饮。

        而鹞鹰捡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恰好看到鹓雏飞过。

        于是它连忙护住腐鼠,并挑衅地问鹓雏,是不是要抢自己的食物。

        鹓雏听了,一言不发地飞走了。

        对于跟自己不同层次的鹞鹰,它压根不屑争辩。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高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与其浪费时间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论,不如一笑而过、不闻不问。

        1999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为《我看金庸》。

        此文一出,立马引起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在文章中,王朔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将金庸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

        他说自己在阅读《天龙八部》这本小说时的体验并不好。

        至于差到什么程度?

        王朔说:“这套书一共7本,我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动了。比如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尝几口就知道了。”

        王朔还认为,金庸武侠的成功,得益于那个年代匮乏的娱乐生活。

        相比于现代文学作品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值一提,这样的作品也没有翻拍成电视剧的必要。

        对于王朔的全盘否定,金庸回复说:“八风不动!”

        八风是佛教的说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件顺事四件逆事。

        不管是赞美还是毁谤,都要保持不为所动的修养。

        他还亲自写信给王朔:“您的批评,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完美地彰显了什么是大侠风范和容人之量。

        庄子曰:“大辩不辩。”

        意思是,辩论的最高境界是不辩。

        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你站山巅,告诉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满目的荒凉。

        意见不同,不必互相说服,只需互相尊重;

        观点相悖,不必相互理解,只需互相包容。

        境界越高的人,都懂得少与人争,默默修炼,远离是非。

        二、不解释,克制反驳欲

        生活中,很多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你努力工作一路高升,就会有人说你靠潜规则上位;

        你奋力创业有所成就,就会有人说你是走了狗屎运;

        你性格随和人缘广泛,就会有人说你趋炎附势、处世圆滑……

        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外界所传言,但我们却百口莫辩。

        如果怎么都解释不清楚,不如缄口不言,保持沉默。

        作为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成就毋庸置疑。

        但是在早年,他却在文化界引起过许多的争议。

        当时,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决定聘请沈从文为教授。

        同时期的教授刘文典立马嘲讽说:

        “陈寅恪是真正的教授,拿400块是应该的,我只能拿40块,朱自清只配拿4块,至于沈从文,4毛钱都不应该给!”

        在他看来,沈从文出身农村,小学都没有毕业。相比于其他的名校毕业的讲师,学历逊色了太多,配不上教授的职位。

        面对外界的质疑,沈从文始终一言不发,只安心读好书,教好课。

        后来,他开始潜心钻研历史文物研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与绸子、缎子打交道。

        又有人在背后置喙:“整天不务正业。”

        沈从文同样不在意,仍旧潜心钻研,伏案记载创作。

        最终,15年后,沈从文著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出版,立刻享誉全中国。

        此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被誉为“古代服饰研究的奠基之作”。

        这时人们才知道,那个一言不发的“乡下人”,其实是真正的学者和大家。

        人活于世,有时不必解释太多。

        就像李敖讲的那样: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懂你的人,无需解释心自明,不懂你的人,说破嘴皮仍苍白无力。

        比起大声喧哗,静默不语往往更有力量。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了让别人认同自己费尽口舌。

        而是保持沉默的态度,把时间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三、不多言,克制优越感

        1998年,余华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被邀请到某知名大学演讲。

        他在讲座上,讲起一个故事。

        在他小时候,隔壁住着一家四口,生活很是穷困。

        妻子刚生下儿子,没有奶水,营养不良。眼看再这样下去,婴儿就饿死了。

        后来,村里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妻,想用三斤肉和两只鸡,认下他们的二女儿。

        丈夫迟疑了很久,没有答应。

        但最终在生活的胁迫下,丈夫低头了,将二女儿送去了那对夫妻家里。

        故事刚刚说完,台下的一位留学生,站起来不屑地说:“为了吃肉都能把自己孩子送人,这种父母就不配当父母。”

        余华停顿了一下,问这位学生:“请问你在这里读书,每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留学生回答说:“大约90欧。”

        余华又问:“那你,大概多久吃一次肉?”

        留学生回答:“如果愿意,顿顿都可以吃。”

        余华问:“那你的钱是自己挣的吗?”

        留学生回答:“父母给的!”

        余华立马沉下脸,对那个留学生说:

        如果你是靠自己挣钱来国外读书,我会尊重,可你靠着父母给钱读书,却去指责那些比你穷苦的人。

        你口中的指责真是令人发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并没有你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

        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曾因为某件事,就对着别人的生活极尽讽刺和挖苦。

        然而我们了解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下的一角。

        那些看似离奇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别人最难以言喻的辛酸和痛楚。

        每个人立场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自然也不尽相同。

        有时你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会扯开别人好不容易结痂的伤口。

        有时你轻飘飘的一句嘲笑,就会给对方带去难以磨灭的阴影。

        学会收起指点的手,不轻言、不妄评,给他人留一份体面。

        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慈悲。

        印度古代哲学家白德巴有一句名言,曾经流传许久:“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比起口若悬河的人,懂得谨言慎行、沉默是金的人,往往更加具备智慧。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也不是让我们做一个哑巴。

        而是在洞穿世事后学会体谅,看淡是非后学会沉淀。

        当我们经历得越多,就越会明白:恰如其分的沉默,才是生而为人最好的修养。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而不语[185]

  • 真正的师者,只做他自己[175]

  • 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233]

  • 清醒的人生:一路前行,一路放下[301]

  • 学会装傻,懂得扮哑[296]

  • 成年人最大的克制:收得住情绪,弯得下身躯,咽得下委屈[373]

  • 做人最大的清醒:不指点别人[358]

  •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399]

  • 真正活得快乐的人,一辈子做到“三不露”,越不露越有福![578]

  • 人的修养,体现在言谈的细节上[644]

  • 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做人[667]

  • 真正的高级,是慢和少[587]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话,以免被人当傻子欺负[642]

  • ​你能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726]

  •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懂得“闭嘴”[725]

  • 人越来越沉默,原因不是心寒,不是无奈,而是……[730]

  • 用沉默代替一切![711]

  • 人际交往中的三种境界:适当服软、合理装傻、永远清醒[878]

  • 做人三宝:和气的脸,克制的嘴,善良的心[71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