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1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1]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5]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25   时间:2023-3-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3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易传》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好的人生,在于不断成长。身处低谷,唯有改变认知,才能认清自己;

        改变圈子,才能成就事业;改变人生态度,才能过好今生。

        1 改变认知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偏见,尤其是对自己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判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向慧能禅师求教,“大师,我有件事情搞不明白,整夜都睡不好觉,请您给我指点迷津。”

        禅师点点头。

        青年苦恼道:“有人夸我是天才,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您觉得我是什么呢?”

        禅师反问:“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举个例子,同样的一斤米,眼光不同,价值也不同。

        在主妇眼中,它能做两三碗米饭;在卖粽子的人眼中,它可卖出三元钱;在酿造商看来,做成酒可以卖到四十元。”

        青年还是不太明白。

        禅师接着说:“这世上,有的人把你抬高,有的人将你贬低,但你就是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其实,人这一生,最大的认知陷阱,就是自己。

        我们不是陷在别人的偏见里,就是落在自己的执着里。

        如同,被布蒙上眼睛的驴子,误认为走了很远的路,其实是绕着磨盘在打转。一旦将布拆下,就会发现真相。

        作家刘润曾说:“认知突围,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人生逆袭的最佳途径。”

        不因一时低谷,妄自菲薄,就能突破认知壁垒,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发挥更大的潜能。

        《心经》有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所谓的行深,就是我们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看待别人的评价,站在一生的场景下,去评价当下的自己。

        世间一切皆是幻象,我们究竟是谁,皆源于我们内在的认知。

        当我们改变了认知,正确地评价了自己,就能成为生活背后的编剧,从而改变人生。

        2 改变圈子

        《后汉书》中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结交的朋友,所处的平台,会影响我们的发展方向。

        圈子,就是人的温室,它往往决定着我们的能走得多高,活得多好。

        诸葛亮就是如此。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的可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好圈子。

        他在游学期间,常常到庞德公家中拜访,相处久了,庞德公欣赏他这个后生,便将他推荐给了名士司马徽。

        司马徽桃李满天下,在他的提携下,诸葛亮成了诸侯圈里炙手可热的人才。

        而诸葛亮足不出户,便能说出天下三分,并建立日后的蜀国伟业,则离不开他的老丈人,名士黄承彦给他的眼界。

        不得不说,圈子的成败,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

        正如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研究表明,人是最容易接受暗示的动物,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恰到好处的推崇,令一个人的人生不断升级。

        圈子更像一个能量场,周围都是勤快的人,我们就很难懒惰;身边皆是智者,我们也会增长心智;旁人都是乐天派,我们总能笑对人生。

        正所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将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想要改变不济的命运,当下的困境,就要致力于改变所处的圈子。

        圈子就是一个人的信息源、加油站,能够助力更好的人生,创造更优质的生活。

        多给自己一些挑战,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去多接触一些好人、好事情吧!

        当你改变了圈子,也就是改变人生。

        3 改变人生

        曾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女人生活非常不如意,于是找到了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听了她的经历后,一言不发,转身从书架上拿了一盘磁带。

        他说:“这里面有三段录音,来自于三个求助人。现在请你认真听,然后找出三段录音中都有的,一个两字词语。”

        心理学家见女人有些疑惑,“请放松,照我说的做就好。”

        女人听完录音,内容是生意失败的男人,埋怨自己缺乏远见;多年未嫁的女人,后悔自己错失良缘;还有孩子坐牢的母亲,不停地自责,他们三人都很不开心。

        心理学家问道:“这三段录音里,有个词出现了6次,危害极大。就在刚刚听你讲述时,我也听到过3次,你发现了吗?”

        女人摇摇头,心理学家将磁带盒递给她,女人念出了标签上的两个字:“要是”。

        “对,就是‘要是’。要是我能更明智些,事情就不会那样;要是我不那么挑剔,现在的生活可能会很幸福;要是我能多管管他,或许他就不会被抓。”心理学家喃喃道。

        他顿了顿,突然说:“可‘要是’能解决任何问题吗?‘要是’只能让你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女人赞同的点点头,身体前倾,“请问,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

        心理学家肯定地说:“当然有!你只要去掉‘要是’,换成‘下次’就好了。”

        “下次?”

        “是的,我已经多次在这个房间里,看到它创造出的奇迹。”

        人生不如意常有,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要是”,而它正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一味地沉沦于过去的错误中,人就会陷入抱怨、悔恨之中,无法自拔。

        是人就难免犯错,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在未来做得更好。

        “要是”永远属于过去,“下次”才是面向未来。

        下次更明智些,下次好好把握机会,下次再做得好一些,当我们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就会悄然改变。

        《金刚经》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都将流逝成空,所有的存在,不过当下的一呼一吸。

        凡事看开点,淡然些,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皆是自我提升的契机。

        不再回头,把眼光都放在前方,才能看清前路,走好此生。

        古人有言:“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人人皆手握改变命运的法宝,那就是改变自己。

        提高认知,提升自信,潜能得以释放;

        拓展圈子,打破舒适,自有贵人相助;

        不计得失,把握当下,好运不请自来。

        人生是一场修行,其意义就在于,不断寻求最好的自己,愿你我皆能日日精进,过得如意,活得顺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以开心[596]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467]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614]

  • 学会三件事,人生路越走越稳[468]

  •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三观不合,不必同行[690]

  • 被疫情颠覆的认知,现在知道还不晚[703]

  • 朋友是“无用”的,有用的是圈子[659]

  •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念头和思维[708]

  • 高质量养生,从改变认知开始[847]

  • 性价比最高的活法,是守好这“三个圈”[828]

  •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是:只认死理的“理性”[858]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955]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六日)[1029]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四日)[1036]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二日)[1198]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一日)[1053]

  •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939]

  • 懂得变通,是人生的大智慧[1092]

  • 有多少人,败给了“慢马定律”?[1149]

  • 打开格局,首先要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140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