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69]

  • 人性四大弱点[155]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2]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2]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2]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8]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2]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梨花、木兰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779   时间:2023-3-23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分花信风: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一候海棠

        “海棠又发去年枝”,又是一年春分至。

        同是叫做海棠,却是百般模样各有不同:

        古代文人喜欢夜色月下海棠,“海棠亭上月华明,一夜东风酒半酲”、“只恐夜深花睡,故烧高烛照红妆”;“永夜无人玉漏迟,圃圃月上海棠枝”……

        川端康成一个人住在旅馆,“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只要有心,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自然之美,一朵未眠海棠就让这个四点钟的凌晨不再清冷。

        二候梨花

        “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梨花因其颜如雪、音同离,容易引发一种淡淡愁绪,有儿女情长、有家国恨事: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很难得有梨花带来春光明媚、惬意江湖之感,值得单独纪念一下:

         《柳梢青·吴中》宋 仲殊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春在哪里,春在梨花。辛弃疾有“春在溪头荠菜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触目可及之处是春天;

        一棹天涯,一桨之外即天涯。这不仅仅是因为轻舟顺风顺水,其实更是心的自由烂漫,心所至之处就是天涯。

        三候木兰

        木兰、玉兰要彻底分清楚还是颇有难度的,学术界也有争议,大致理解:国际主流观点是玉兰归属于木兰属,可以设置玉兰亚属,《中国植物志》也参照这一做法,但也有中国学者建议成立单独的玉兰属。

        越梳理越复杂,从“物种日历”学到一个词语“从入门到放弃”——面对着几十种分不清的近亲,生活中简单统称玉兰,暂时放弃纠结。

        你看,古人对木兰没有科学分类,也不妨碍欣赏木兰之美:

        从《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白居易“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从木兰花到木兰舟:原本是用木兰做的舟,后来泛指为船的美称,“一涧碧云流不去,木兰舟系木兰花”,“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象记载了木兰花堪比小舟:“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三候:桐花、麦花、柳花[74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