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柳宗元描述过一种叫蝜蝂的小虫子。
它在爬行时,不管遇见什么,都喜欢背在身上。
即使东西越来越多,累得爬不动了,也从不愿放下。
最后,它活活被拖垮而亡。
生活中,我们与这只小虫子何其相似。
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即便身心疲惫,也不愿忘却;
承受着别人的眼光,即使失去自我,也不想改变;
沉溺于自身执念,就算求而不得,也不曾放下。
柏拉图曾说:“如果不幸福、不快乐,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别缠着往事不肯走,别揪着曾经不放手。
人生,不是拥有越多,才越完美。相反,懂得适时放弃,才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真正变得强大,从三次放下开始。
一、放下过往的羁绊
《论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说,有些事,既已发生,苛责无益;过去的事,深究无益。
与其沉湎过去,深受其害,不如学会释怀,告别过往。
民国时期,才女苏雪林与胡适是相交多年的挚友。
苏雪林曾说:“听胡先生讲话,不但是心灵莫大的享受,也是耳朵莫大的享受。”
而胡适每有新作出版,都会寄送苏雪林一册。
一次,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抨击左翼文坛和鲁迅。
两人虽为好友,但胡适却不赞成这种“恶腔调”的辱骂和批评行为,于是回信规劝她: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谁知苏雪林气急败坏,将她与胡适的往来信件发表于《奔涛》杂志,一时在文坛引发轩然大波。
信件内容被公之于众后,胡适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
很长一段时间,胡适都闭门不出,每天收到很多读者的谩骂信件,称他恶意丑化鲁迅的形象。
直到有一天,好友登门拜访,谈及此事,他坦率地说:“苏雪林并未虚构,事实如此,让世人知道真相也无妨。”
自此,胡适终于放下了这段经历,从过去走了出来。
他还主动请苏雪林吃馆子,两个人相谈甚欢,和好如初。
之后,胡适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把《新青年》越办越好,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卓越的地位。
莫言曾说:“世事犹如书籍,只有将它翻过去。人要学会向前看,别翻历史旧账。”
无论过去多么不堪回首,都应该试着面对和接纳,这不是妥协,而是直面过去的勇气。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只有及时放下“昨日之种种”,才能迎来新生。
二、放下别人的眼光
90后旅行博主房琪,用温暖的语言鼓舞和治愈了很多人,被无数人称为“宝藏女孩”。
翻开她的视频,满屏都是唯美的风景。
她拍故宫的漫天雪花,红墙绿瓦;拍黄山的云卷云舒,石猴孤影;拍大理的田野,风吹麦浪。
去年更凭着综艺《为歌而赞》中一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火出了圈。
不同于如今的顺风顺水,刚开始做短视频时,她也曾遭受过攻击和质疑。
有网友嘲讽她:“文案永远是一个风格,是江郎才尽了吗?”
也有人否定她:“说话声音总是一个调,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
各种负面声音,让她深陷自我怀疑。
有段时间,她为了迎合和讨好大众,写自己并不擅长的攻略,做并不感兴趣的带货。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路相伴的粉丝来信:“好想念你曾经的文字。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看你的视频,因为那里有世间最美好,最治愈的话语。”
房琪幡然醒悟,她决心抛开闲言碎语,走自己的路。
她继续拍秀丽的风景,用细腻的镜头捕捉生活的美好;她仍旧写暖心的文案,发出“房琪式”声音,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村上春树说过的一段话:“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行走世间,无论怎样迎合别人的眼光,我们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若轻易被别人影响,最终会变成“邯郸学步”,忘记了自己的路该如何走。
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亦步亦趋复制别人的生活,而是活出自己的节奏。
三、放下自身的执念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执念太深对人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直戳人心:执念就好比自我设置的圈套,将人牢牢困住,不得解脱。
《唯识述记》中写道: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有时候,绑架我们的不是外物,不是旁人,而是我们自身的执着。
只有当放则放,该弃则弃,才能拨云见雾,找到出路。
《记游松风亭》中讲述过这样一则故事。
苏轼被贬谪惠州时,一天,他信步走到松风亭,想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
当他爬至半山腰时,深感腿脚乏力,疲惫不堪。
他抬头望向山峰,离山顶还有很长一段坡,他顿感心灰意冷。
想继续攀登,但此时已体力不支,气喘吁吁;放弃爬山,又不甘心。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一阵清风拂面,山中树影婆娑,令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他幡然醒悟:“为何执着于爬上山顶呢,这里一样可以观赏美景啊!”
顿时,他整个人犹如挂钩之鱼,重获自由。
苏轼虽没欣赏到山顶的风光,却也领略了眼前的松涛鸟语,收获了身心的愉悦。
生活中,大多数人也时常被“我执”所缚:
有人,不顾自身条件,急于过“标配”的生活,把自己折腾得心力交瘁;
有人,急功近利,时时盯着“高位”,手头工作却干得一塌糊涂;
也有人,沦陷在不适合的感情里,久久不肯撒手。
说白了,越是太在意得到,越容易失去。
就好比掌心的沙子,手握得越紧,掉落得越快。
稻盛和夫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执于一念,将困于一念。
正是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才将生活桎梏和牵绊。
当我们放下执念,打开心中枷锁,才能安放心灵,自得其所。
很喜欢作者六神磊磊的一段话:可以炽热地去追求,但要温柔地控制好脚步;可以强烈地去控诉,但不妨温柔地呵护自己的内心;也可以果断地拒绝与放下,但不妨温柔地说声再见。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太过执拗,“心里的垃圾”越积越深。
其实,想要获得幸福,变得强大,不仅需要做加法,更要擅于做减法。
放下过去,不被往事所累;屏蔽外界,不被他人掣肘;抛却执念,不被欲望裹挟。
唯有如此,才能在岁月荏苒中,静待花开,活得恬淡安然。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