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69]

  • 人性四大弱点[155]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2]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2]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2]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8]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2]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卑摩罗叉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96   时间:2023-3-5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5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

        晋寿春石涧寺卑摩罗叉

        卑摩罗叉,汉地称:无垢眼,宾国人。罗叉性格沉稳,意志坚定。出家之后,遵守戒律,并修苦行。罗叉先是在龟兹弘扬律藏,四方学律的人都去拜他为师。鸠摩罗什当初也去参访过罗叉。等到后来龟兹陷落,罗叉避难离开龟兹国。罗叉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力组织译经,罗叉想到要把毗尼律藏的精要传播东土。

        于是,罗叉持锡杖越过流沙,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东土,在姚秦弘始八年到了关中。鸠摩罗什大师以师礼敬待罗叉。罗叉也因为远在异国他乡与罗什相遇而感到欣喜。罗什大师离世之后,罗叉又离开长安,出游关左,在寿春逗留,止单于石涧寺。学律的僧人又云集在罗叉身边,罗叉开演毗尼律法的情形十分兴盛。

        罗什大师所译十诵本三十五卷,最后一诵明白地称谓:戒法。及诸成善法事,又根据宗义简称为:善诵。罗什大师去世后,罗叉带着十诵本三十五卷,来到石涧寺,并开演为六十一卷。最后一卷改为:毗尼诵。所以,现在十诵毗尼本有两个名存在。

        不久,罗叉往南走到江陵,在辛寺结夏安居,开讲十诵。罗叉既通汉语,善于领会汉语的精微词义。所以,有关律学中无作戒体的妙用,阐述的恰到好处。当时,分析经文探求微旨的人,如森林之树聚集在辛寺。律中明令禁止的条文,数量也很多。东土律藏大弘,全凭罗叉律师的力量啊!当时,道场有沙门慧观深研律藏,概括律藏宗旨,记录罗叉所讲内禁轻重,撰为二卷,比丘,比丘尼都披读研习,竟相传写。

        当时有谚语说:“罗叉口语宣讲,慧观用文言记录”。学律的僧尼请人缮写的情形非常兴盛,一时之间,纸贵如玉。到了今天,慧观记录稿仍然在世流通,并为后来的人效法。

        罗叉道德高尚,喜肃静,远离喧闹的世俗之地,在那年冬天,又回到寿春石涧寺,罗叉终年七十七岁。罗叉眼睛是蓝色的,当时的人也叫他“青眼律师”。

        原典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人。沉靖有志力。出家履道苦节成务。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及龟兹陷没乃避地焉。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什以师礼敬待。叉亦以远遇欣然。及罗什弃世。叉乃出游关左。逗于寿春止石涧寺。律众云聚盛阐毗尼。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犹二名存焉。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开讲十诵。既通汉言善相领纳。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

        时闻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今犹行于世为后生法矣。叉养德好闲弃諠离俗。其年冬复还寿春石涧卒于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叉为人眼青。时人亦号为青眼律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21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3)[18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2)[18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1)[20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度[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义[2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崇[290]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道邃[29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开[2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兰[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遁[3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道潜[3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乘[308]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法朗[3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雅[4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僧渊[307]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孝龙[32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