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4]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一个人越过越好的标志:嘴贵,耳明,心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09   时间:2023-3-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3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孔子说:“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君子都是先自己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做。

        人过中年,想要过得越来越好,要先加强自我的修养。

        只有不妄听,不妄语,宽以待人,人生才会越来越顺遂。

        1 不揭人短,不论人非,是为嘴贵

        《弟子规》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尊重别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大臣叫张德年,他老年得子,一家人欣喜若狂,想要庆祝一番。

        但当时武则天下了“禁屠令”,禁止宰杀牛羊。办酒席,无肉不欢,宰猪烹羊又违反国家法律。张德年左右为难。

        张德年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只邀请挚友亲朋好友,晚上来家庆祝。受邀的人中,就有他的好朋友杜肃。

        杜肃在张德年家,吃饱喝足,回家后却写了一封揭发信,把张德年出卖了。

        武则天下旨,让张德年去说明情况,张德年吓得两股战战,跪在武则天面前请求原谅。

        武则天对张德年说:“你老来得子,是喜事,杀猪宰羊,庆贺一下,也不为过,只是你以后交朋友,一定要慎重。”

        站在一旁的杜肃羞愧难当,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从此再也没有脸面去张德家。杜肃损人不利己,武则天看清他的丑恶面目,不再重用他。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比锦上添花更可贵的是雪中送炭,而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有人爱揭人长短,论人是非,并以此为乐趣,岂不知有时自己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给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相反也有人,为人处事,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处处为别人着想,说话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倍感温暖。

        人前不揭长短,背后不论是非,是做人的底线。

        给别人留点尊严,嘴上留德,才会多给自己的人生积福。

        2 非礼勿听,分清好坏,才是耳明

        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不管是流言蜚语还是侮辱谩骂,都伤害不到聪明人,因为他们做真实的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唐朝的宰相娄师德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很多,经常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谩骂。

        有一次,他去上朝,突然听到有人在背后骂他,言语之龌龊,让仆人都听不下去了。

        仆人抱打不平地说:“老爷,有人骂你,难道你听不见吗?”

        娄师德毫不介意地说:“你听错了,他骂得是别人,不是我!”

        仆人撅着嘴说:“他喊你的名字,明明骂得就是你。”

        娄师德笑了,说道:“天下同名同姓的多了,你怎么知道他骂的是哪个娄师德?”

        仆人心里还是气不平,又对娄师德说:“我听见了,他骂你是畜生!”

        娄师德这时收起笑容严肃地对仆人说:“他骂我也就算了,你再重复一遍,不是又骂我一次吗?你不懂得非礼勿听的道理吗?”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世界太复杂,声音太杂乱,该听的要听,不该听的要学会屏蔽。

        这世界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有些话,可信,记在心底,有些话不着边际,就当耳旁风。

        成熟的人都有判断力,是好,是坏,心中有数,不听风就是雨,也不人云亦云。

        不信谣言,不听妄语,分得清好坏,才是明白人。耳明了,人生也就通达了。

        3 豁达大度,宽以待人才能心顺

        《孟子·离娄下》中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宽容待人的人,人们也会还以善意。

        这样的人,才会过得越来越顺遂。

        夏原吉,是明朝初年的户部主事和尚书,他虽然位高权重,但对人却总是温文尔雅。宽以待人。

        有一次夏原吉到苏州办事,在官驿里,仆人给他做了粉蒸肉,夏原吉只吃了一口,就说自己最近胃口不好,只吃了一碗米饭和一些蔬菜。

        仆人有些不高兴,自己的一番好意,主人不领情,那就只能自己享口福了。

        他刚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原来自己疏忽,在蒸肉里放多了盐,难以下咽。

        夏原吉没有责备仆人粗心,仆人心里非常感激。

        第二天准备启程的时候,夏原吉发现少了一只袜子。问仆人,仆人却说没有看见。

        后来经常调查,发现仆人前一天晚上为他烘烤袜子,一不小心烧了一个洞。

        怕他责骂,偷偷把袜子扔了。

        夏原吉知道实情以后,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安慰了他。

        仆人从心里佩服夏原吉的为人。

        听说夏原吉想从小路到苏州去,他赶忙制止,他打听到,小路上劫匪众多,很不安全。

        夏原吉听从了仆人的劝告,两个人从大路顺利到达苏州完成了使命。

        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不排除沙子,大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能容纳小溪。

        斤斤计较的人,心胸狭窄,遇事想不开,容易钻牛角尖。这种心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与人相处久了,人们都会避而远之。

        而胸怀宽广的人,做事不计较,不强求,随遇而安,问题反而能迎刃而解,他们自带光环,对人有无限的凝聚力。

        宽以待人,得道多助,小肚鸡肠,失道寡助。

        凡事看清了,看开了,看淡了,心也就顺了。

        很喜欢一句话:“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亮的圆缺,但对于智者却毫无妨害。”

        聪明人总会把生活的困难当成人生的历练。

        不断地吸取教训,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他们的秘诀就是,管住自己的嘴,擦干净自己的耳,保护好自己的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人生才会越来越顺遂。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守好四个字,修好一颗心![280]

  • 容言,容事,容人[274]

  • 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398]

  • 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修行[388]

  • 做个大海型的人[411]

  • 笑的力量[524]

  •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自以为是[490]

  • 最顶级的处事格局:容人之难、容人之异、容人之过![623]

  • 一个人强大的三个层次,你在哪一层?[617]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613]

  • 5个因果等式,道出人生的真谛[1340]

  • 一个人闲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682]

  • 人生于世,修好这四颗心[736]

  • 把自己劝明白,是最大的自在[821]

  • 时间比眼睛更会看人[838]

  • 能笑着低头的,都是聪明人[833]

  • 若不心宽似海,哪来一帆风顺[866]

  • 停止精神内耗,学会不在意[1252]

  • 所有的相处舒服,背后都是一种善良[890]

  • 人最大的教养,不是礼貌,不是客气,而是……[93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