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71]

  • 人性四大弱点[155]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3]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2]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2]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3]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3]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②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56   时间:2023-2-1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2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第二、译经中

        译文

        晋长安鸠摩罗什

        罗什在说法的闲暇注意寻访佛教以外的经书,较好的学习了《围陀含多论》,明白了很多有关文辞创作与经义问答等方面的事理,另外又通览了《四围陀》经典以及五明方面的论述。罗什对阴阳五行、天文星算之术,无不穷穷必尽,并能通达吉凶祸福之理,所做的预言就像符契那样准确。罗什性格坦率豁达,不注重小节,因而修行佛教的人对他颇有一些疑惑,但罗什心中自有所得,对此从不介意。

        其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弃王位而出家。哥哥字须利耶跋陀,弟弟字须耶利苏摩。苏摩才学伎艺无与伦比,专以大乘佛教学说普华众俗,他的兄长以及很多学者都共他为师,罗什也同样宗奉他,两人交情极深。苏摩后来为罗什讲说《阿耨达经》,罗什听他说阴、界、十二入等一切实在皆空、皆无差别,非常奇怪,因而问道:“这部经还有什么意义,它把一切实在都已经破除了。”苏摩回答道:“眼睛看到的诸法存在,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罗什既然执著于眼睛所能感觉到的依据,苏摩便以此来证成一切虚幻不实的道理,于是两人研究考核大,小乘教义,来回辩论颇费时日。此时罗什方明白真理终究是归于一处的,因而开始专门从事大小乘学说。罗什叹道:“我从前学习小乘教义,就像一个人不认识黄金,却以黄铜为妙一样。”因而罗什便广泛探求大乘教义的要旨,从苏摩受学并讽诵《中》、《百》二论以及《十二门论》等经典。

        不久,罗什随母亲来到温宿国,也就是龟兹国的北界。当时温宿国有一位外道士子,其人辩才杰出优秀,名声传播显扬于很多国家,他曾经敲击王宫外的大鼓,自我发誓说:“谁要是论辩胜过我,我将斩下自己的头来感谢他。”罗什即来到温宿国,便以两条义理对他进行核问,此人当即迷茫无措,伏地叩首表示皈依佛教。由此罗什的名字遍布葱岭以左,赞誉达于黄河以南。龟兹国王亲自前往温宿,迎请罗什回国广泛讲说佛教诸经,四方远处都十分憧憬仰慕,没有人能与他抗衡。

        此时国王的女儿出家为尼,字阿竭耶末帝,她博览群经,特别精通禅学要理,自称已经修正成第二果位。他听罗什说法后十分欣喜,于是又召集了一次大型集会,请罗什开示《方等经》的奥秘。罗什为其推阐辩说“诸法皆空无我”,分析辨别“阴界假名非实”的义理,当时会集听讲者无不悲感交集哀悼以往,痛恨自己明白的太晚了。

        罗什年至二十时在王宫受了戒,并跟从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过了不久,罗什之母辞别龟兹王欲往天竺,他对龟兹王白纯说:“你的国家不久将要衰落,我该当离去了。”来到天竺后,他的修行进行到了第三果位。罗什的母亲临走时对罗什说:“大乘教义应该广泛阐述到中国,但要使其传播到中国,只有依靠你的努力。不过这件事情对自身无利可图,如何是好?”罗什说:“菩萨之道就是利彼忘己。如果必须要使佛教道化流转,并能洗除愚暗,开示蒙昧,即使自身投入到炉火上的大锅里去,虽痛苦而无恨。”

        于是罗什停留在龟兹国,住于新寺。后来他在寺侧的旧宫中,初次得到了《放光经》,开始就此批读。这时有魔鬼前来遮蔽了文字,只能看到空白的牒片,罗什知道这是魔鬼所为,心中立定誓愿愈加坚固,魔鬼去后文字显现,罗什照旧研习讽诵。此时又听到空中有一个声音说道:“你是智慧之人,何须诵读此经?”罗什说:“你是一个小鬼,赶快抓紧时间离去,我的心如大地一样不可转舍。”

        罗什在龟兹停留居住了两年,其间广泛诵读大乘经、论,透彻地体悟了其中的奥秘。龟兹国王为他制作了一个金狮子座位,用大秦国的锦褥铺垫其上,命罗什登坐而说法。罗什对龟兹国王说:“家师尚还没有悟会大乘教义,我想要亲自去度化他,所以不能停留此处。”

        过了不久大师槃头达多从远方而来。国王对他说:“大师如何能远道而来看望你的弟子?”达多说:“一是听说我的弟子体悟非同一般,二是听说大王弘扬襄赞佛教,所以冒着艰难危险,从远方投奔贵国。”罗什见到师父不远万里而来,很高兴自己本来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于是罗什为其师讲说《德女问经》,较多的阐明了所谓一切因缘而生的存在本性皆空、实体假有的义理,因为罗什自己和师父先前都不相信这个道理,所以罗什首先为其师讲说。

        其师听后对罗什说:“你在大乘中见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因而崇奉之?”罗什答道:“大乘教义深邃明净,阐明了‘一切存在本性皆空’;小乘教义则偏狭局促,拘泥于名词概念。”其师道:“你说一切皆空,这太可怕啦,怎么能舍弃实在而喜爱空无呢?就像从前有一个狂人,命令制线的工匠搓制麻线,要他把线做的极细极好,工匠非常用心,做出来的线细如微尘,但狂人仍嫌太粗,工匠大为生气,便指着天空说:“这就是细线。”狂人道‘怎么看不见呢?’工匠说‘这种线极细,我算得上是制线的良将了,我尚且看不见,又何况他人,’狂人大喜,把钱付给这位工匠,而此工匠也效仿诓骗狂人的做法,结果都受到最高的奖赏,但其实根本就没有东西。你所谓空的理法,道理也就在此。”

        罗什就联系相类似的事理向他陈述,来回往复及其辛苦,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其师方才信服。其师叹到:“师父不能通达,弟子反过来启发其心意,在今天得到验证了。”于是拜罗什为师,说:“和尚是我大乘教义的老师,我是和尚小乘教义的老师。”西域一带的诸多国家都佩服罗什的天资。
    (未完待续)

        原典

        什以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善学围陀含多论。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为性率达不厉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委国请从而为沙门。兄字须利耶跋陀。弟字须耶利苏摩。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什亦宗而奉之。亲好弥至。

        苏摩后为什说阿耨达经。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成无实。于是研核大小往复移时。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鋀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顷之随母进到温宿国。即龟兹之北界。时温宿有一道士。神辩英秀振名诸国。手击王鼓而自誓言。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既至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宗仰莫之能抗。

        时王子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览群经特深禅要。云已证二果闻法喜踊。乃更设大集请开方等经奥。什为推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进登三果。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后于寺侧故宫中。初得放光经。始就披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魔所为。誓心踰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

        复闻空中声曰。汝是智人何用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转也。停住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王曰。大师何能远顾。达多曰。一闻弟子所悟非常。二闻大王弘赞佛道。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

        什得师至欣遂本怀。为说德女问经。多明因缘空假。昔与师俱所不信。故先说也。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诸漏失。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爱空乎。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线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织师。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连类而陈之。往复苦至经一月余日。方乃信服。师叹曰。师不能达反启其志。验于今矣。于是礼什为师。言和上是我大乘师。我是和上小乘师矣。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21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3)[18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2)[18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1)[20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度[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义[2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崇[290]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道邃[29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开[2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兰[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遁[3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道潜[3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乘[308]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法朗[3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雅[4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僧渊[307]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孝龙[32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