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手机快没电了,你一定知道开启节电模式,然后赶紧充电。手机卡顿、上网流量费用超支,也一定会清理内存、关闭流量。但是,你想过吗?你也应该为自己节电、清理、省流和充电。
节电模式 • 懂得取舍
当手机电量不足时,可以开启“低电量模式”的设置,通过关闭一些非必要的功能,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那么,当你自己“电量不足”时会为自己“节电”吗?
职场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既有压力也有危机。生活上,特别是有家有孩子的中年人,往往面对着子女升学、赡养照顾父母、换房等两难的抉择。
有位作家曾经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也就是说,要在自己的现实能力和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生活状态,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其实,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我们既要、又要、还要。物质条件的升级是没有止尽的,我们没有三头六臂,也不具备相应的超能力(钞能力)时,不可能“全线开战”,这就需要取舍的勇气和智慧。
关闭不必要的手机功能,不同时打开太多个的软件,可以让手机处在更好的状态。匹配自身的实际能力,放低对外在物质的要求,同样能让我们处在更好的心态中。
清理内存 • 忘记是福
当手机的相册里堆满照片,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短视频占满了手机内存,结果就是运行缓慢、卡顿、死机。在定期清理手机内存的时候,请把内心的烦恼和遗憾也一并删除吧。
有的人,对遗憾和失去总是难以忘怀,对外界的声音也格外在意,总是有意无意地翻看旧日伤口,揣摩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这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写的。有位女演员,曾入选剧组扮演还珠中的“小燕子”一角,但因为档期冲突而失之交臂。往后的日子里,她常因此事向人抱怨、哭泣,事业少有起色,二十多年后还在直播里为此大哭。
但是,此事的直接伤害真的如此巨大吗?奥黛丽 · 赫本就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她的童年并不幸福,被父亲抛下的她,曾将芭蕾视为自己的梦想,但受到二战爆发的影响,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机会,即使后来刻苦练习仍然落选。别人替她惋惜,而她最终平静地接受了,“成为舞蹈家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但这并不是我能强求来的。或许告别芭蕾舞台,才是明智的选择。”
后来的她有了参与电影演出的机会,凭借常年练习芭蕾养成的优雅气质,加上她的认真努力、谦逊亲和,最终大放异彩。她说,“过去的经历让我懂得珍惜现在,我不愿在对将来的忧虑中蹉跎眼前的时光。”
我们都活在当下,那就去改变能改变的,忘记该忘记的。学会忘记也是一种福气,让遗憾快点翻篇,重启心情、轻松前行吧!
流量控制 • 适当关闭
出门在外,你会留意手机的上网流量吗?有时可以主动关闭“数据流量”的设置,以免被各类APP大量消耗流量,产生大额费用。而我们也要学会控制自己,适当“断网”,其实这样并不会损失什么。
作家余秋雨说,他曾跟着一档电视节目寻访拍摄世界古文明遗址,好长一段时间里看不到电视和报纸,相当于脱离开现代传播媒介。
到了这档系列节目录制的尾声时,一位传媒大咖提出陪他寻访最后一站。见面后,余秋雨问他,“这几年,世界发生了些什么,给我补补课吧。”
这位大咖只花了不到十分钟,就把这几年发生的世界大事讲完了。余秋雨问,“就这一些?”对方说,“就这一些”。余秋雨虽然表情失落,但心里却暗自庆幸:我这几年不管不顾,看来并没损失什么啊!
真相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各种社交软件,看新闻、看视频、看别人“精修”发布的朋友圈......名义上是不与社会脱节,增加社交谈资,但却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碎片时间。
而实际上,信息泛滥的时代里,99%的信息都与我们无关,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其中,不但忽略了我们自身最该认真对待的那1%,有时还会形成一种“只有我的未来没有变得更好”的错觉。
适当地断网,卸载一些APP,定期取关那些无意义或传播焦虑的自媒体......适当屏蔽掉一些噪音,能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自己身上,踏实过好现实生活。
及时充电 • 放松身心
手机需要充电,人也需要。人到中年,会自然而然地做减法,不再把时间花在所谓的社交应酬之上,也不必非要长途跋涉旅行打卡,真正的充电是放松身心。
脱口秀选手李雪琴曾经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在纽约留学期间,她参加了一场纽约的北大校友聚会。那天,她特意化上了妆,穿着高跟鞋,可聚会上根本没人主动搭理她,即使她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对方也只是礼貌地笑笑,并没有要加联系方式和她认识的意愿。
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时候,与其忙于参加应酬社交,不如提升自己,你不主动找人推销自己,别人也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而场面上推杯换盏的一面之交,也很难在你真正需要时挺身而出。
漫画家蔡志忠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也曾经迷恋物质带来的快乐,名誉带给他许多快乐,也消耗了太多精力。后来,他开始反思,不用手机、不戴手表、不出门,闭关十年不与外界联系,沉浸式地研究自己想要创作的题材。效率最高的一年里,他画出29本作品,作品才是他最有力的自我介绍。74岁时,他说自己“活出了10倍的人生”。
不妨承诺自己,定期享受一段彻底放空的时间。无论是闭关还是独处,无论是走进山林还是来到寺院,哪怕只有一壶茶的时间、一把椅子的空间,彻底静下心来,都是在给自己充电。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