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39]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63]

  • 人性四大弱点[154]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1]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8]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2]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①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23   时间:2023-2-1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2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二、译经中

        译文

        晋长安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汉语称作“童寿”,是天竺人,其家世代都是国家的辅弼大臣。罗什的祖父达多,卓越豪迈而与常人不同,名声在国内很著称。其父鸠摩炎,聪明而有美好的节操,在将要继承宰相官位时,竟然辞谢逃避而出家为僧,东越葱岭。

        龟兹国国王听说他抛弃了世俗荣利,对他甚为敬重仰慕,亲自出郊迎接,请他做本国的国师。国王有个妹妹,年纪才二十岁,但见识悟性极为高明,读书过目不忘,一听即能成颂。而且他的身体上长有一个红色的痣,按照佛法所云,该当生一个智慧之子,诸国竞相聘娶,他都概不同意。但当她一见鸠摩炎之后,就愿意做鸠摩炎的妻子,因此便逼鸠摩炎娶以为妻,不久就怀了罗什。

        罗什在娘胎时其母的理解力变得神明高超而倍于常日。当她听说雀梨大寺不仅有很多名望德行杰出的人,而且还有不少修持佛法得到证悟的高僧,便与王族名门家的贵族女子和有德行的尼姑一起,整日设斋供奉,祈请斋洁身心而听那些大师们讲法。罗什的母亲忽然又自我通晓了天竺语言,对她的发难诘问,回答时都能穷尽精深的旨趣,大家对此都十分惊异。有一位罗汉达摩瞿沙说:“她怀的一定是一位智慧之子。”并为人们讲说舍利佛在胎中的证明。到了罗什出生以后,其母便忘了先前无师自通的天竺语言。不久,罗什的母亲非常想出家,她的丈夫没有同意,于是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名叫弗沙提婆。后来由于一次出城游览,罗什的母亲见到坟场里枯骨遍布四处,于此想透了人生以苦为本的道理,下定决心要弃绝尘俗,于是发誓剃发出家,为此开始不进饮食。

        罗什之母绝食到了第六天夜里,身体软弱无力,像要熬不到第二天早上的样子,她的丈夫害怕了,便同意她出家。罗什的母亲因为还没有剃发,仍坚持不进饭食。其夫见状,便只得立即吩咐人给她落发,罗什母亲这才开始进食。第二天早晨就受了戒,此后她仍旧修持禅法,对此专心一志而未尝松懈,由此学到了初果。

        罗什7岁的时候,也一起出家为僧,跟从师父学佛经,每日讽诵一千首偈诗,每首偈诗有三十二字,则每日共讽诵三万二千字。他讽诵过《毗昙经》后,师父向他讲授经义,罗什自己马上就能通晓明达,经中的幽微之处没有不透彻领悟的。因为罗什的母亲是国王之女的缘故,当时龟兹国的人对他们一家的供养甚丰,为此罗什之母便带着罗什避开。

        罗什九岁时。随同他的母亲渡过了辛头河,来到了罽宾国,在那里遇到了有名望德行的法师槃头达多,此人也就是罽宾国王的堂弟。达多为人精深纯粹而有豪迈气量,才智通明识见广博,独步于当时,佛教三藏九部的经典,无不博通熟练。他每天从早上到中午,亲手书写一千首偈诗,从中午到傍晚,也同样讽诵一千首偈诗。达多的名声流传到很多国家,远近地方的人都以他为师。罗什来到后马上就奉他为师,跟从他受学《杂藏》中、长两部《阿含经》,共四百万字。

        达多经常称赞罗什天资杰出,于是罗什的名声也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便立即请他入宫,同时汇集了佛教内外善于辩论的名师,一同对罗什攻击责难。双方刚开始交锋时,外道之士轻视他年幼,出言很不礼貌。罗什则抓住其辈的漏洞而挫败了他们,这些外道之士为之信服,惭愧叹惋无言以对。罽宾国王由此对罗什就更加敬重,下令每日供给罗什腌鹅一双,粳米,稻米、面粉各三斗,酥油六升。这是外国最上等的供奉。罗什所居住的寺院遂派了五名年长的僧人,年轻沙弥十人,供役洒水扫地的事物,就像弟子对待师父一样,罗什就是如此为他们所尊崇。

        罗什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又带着她回到了龟兹国,许多国家都以高爵相聘,罗什一概不予理睬。当时罗什之母带着他到达月氏国的北山,有一位罗汉见到罗什后很惊异,对其母说:“平常因应当好好守护这位沙弥,如果他到了三十五岁时不违犯戒律,该当由他大兴佛法,超度无数众生,与优波毱多无异。如果戒律不能保全,那就无所作为,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才智通明俊秀超群的人而已。”

        罗什往前走到沙勒国时,他用头顶着一个佛钵,心中思忖:“这个钵形状甚大,怎么在我头上那么轻呢?”心念甫生,那个佛钵马上变得沉重和无比,无法顶住,在罗什失声大叫时便掉了下来。其母问其缘故,罗什答道:“儿因为心里对事物生起分别之念,所以便感觉到佛钵有重量了。”由于这个缘故,罗什便在沙勒国停留了一年。

        这年冬天罗什读诵《阿毗昙》,对于经中的《十门》《修智》诸品,尽管没有老师咨询承受,也能通达其中的妙处,对于《六足》诸问,亦没有发生疑难障碍。

        沙勒国有一位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名叫喜见,他对国王说:“这个沙弥不可轻视,吾王应当请他讲解进入佛法的门径。这样做共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内的僧人耻于自己不及罗什,必然更加勉励发奋;二是龟兹国国王必然认为罗什是出于我国,而他尊重罗什就是尊重我国,也必然会前来与我国结好。”

        沙勒国王同意了喜见的提议,立即召集了一个大规模的集会,请罗什登上讲座,讲说《转法轮经》,龟兹国王果真派来全权大使回报两国的友好交情。
     (未完待续)

        原典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炎。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一闻则诵。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摩炎心欲当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其母自觉。神悟超解有倍常日。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众咸叹之。有罗汉达摩瞿沙曰。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顷之什母乐欲出家。夫未之许。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发不咽饮食。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夫乃惧而许焉。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即敕人除发。乃下饮食。次旦受戒仍乐禅法。专精匪懈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即罽宾王之从弟也。渊粹有大量。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练。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亦诵千偈。名播诸国远近师之。什至即崇以师礼。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国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有若弟子。其见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顾。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若戒不全无能为也。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答云。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遂停妙勒一年。其冬诵阿毗昙。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而备达其妙。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凡有二益。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来交好。王许焉。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轮经。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21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3)[18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2)[18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1)[2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度[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义[2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崇[28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道邃[29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开[2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兰[262]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遁[3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道潜[33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乘[307]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法朗[3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雅[4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僧渊[306]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孝龙[32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