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佛经中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好的果报就应“于诸福田,欢喜敬养”。
佛法将修福的方式比喻为种福田,田含有生长、收获的意思,福田也就是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即可收获功德、福报。
福田大致有三种:恩田,悲田,敬田。
恩田
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有恩于我们的一切,包括父母、师长、国家及众生。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理当恭敬孝养。
师长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包括为我们皈依受戒的师父,师父是给予我们慧命的人,恩德甚至超过给予生命的父母,所以要感师长恩。
国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安全、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成长提供福利保障,国家之恩不可忘。
地球是个大的生态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一切所需无不是众生共同和合的结果,所有生灵的存在都为我们的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帮助,所以要感恩一切众生,他们无一不是我们的福田。
悲田
修行路上离不开慈悲心的建立,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都是我们的悲田,尤其是病苦之人。
古语云:“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人在生病的时候,内心亦十分脆弱,此时最需要人看护安慰。因此佛在《梵网经》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玄奘法师当年在四川曾遇一身疮臭秽,衣服破污的病人,心生怜悯将其带回寺庙疗疾,并施予衣服及饮食,此病者感念玄奘法师恩德,授其《般若心经》,后此经成为玄奘法师西行途中解厄之法宝。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遇到恰好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这正是我们种福田的好机会。
敬田
我们当恭敬三宝,恭敬声闻、缘觉、菩萨等圣人,恭敬一切值得我们恭敬之人。
很多人对大殿里面的佛菩萨很恭敬,但是对出家人却生不起同样的恭敬心,因为他们将身边的僧宝视为凡夫,眼中总是能看到出家人这样那样的不足,殊不知这些都是自己内心不清净的映射。
只有当你将僧宝发自内心地视为引领自己解脱的导师,观想为佛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化现,虔诚恭敬供养的时候,才能真正得到法流甘露,建立功德,获得福报。
无论你拥有多少身外之物的财富,那都是一时的,随时面临着无常,与其执着,不如将富余的部分布施给有需要的人。
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端正发心的基础上,于该供养处做供养,该布施处做布施,则能生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只要认真耕作,秋天必大获丰收。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