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2]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2]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7]

  • 做人,不能太飘[102]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6]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6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三观不合,不必同行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34   时间:2023-1-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沈从文自幼家贫,但他喜欢读书,认为人可以依靠自己改变命运。

        他从军时,一些同伴整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对沈从文的努力嗤之以鼻,甚至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

        沈从文从不与他们争辩,只管读自己的书。

        凭借《边城》名声大噪后,沈从文断了与他们的联系。

        有人觉得他太过凉薄,但我却深为理解。

        经历越多越能感受到,认知不同的人,难以沟通,解释再多都是对牛弹琴;三观不合的人,难以强融,即便生硬凑在一起,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1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经典的“洞穴之喻”。

        一些囚徒从小就在洞穴里长大,全身被捆着,背朝着洞口,既不能走动,也不能扭头,只能面对墙壁。

        某一天,有一个囚徒解除了桎梏,走出了洞穴,发现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当他喜出望外地回到洞中,向同伴们描述外面的世界时,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话,反而觉得他变“坏”了。

        因为同伴们的思想已经固化,他们只见过“牢笼”,便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曾说过:“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

        你如果没有办法帮一个人突破他的认知局限,就不要和他争论超出他认知范围的事物。

        美剧《老友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考古学教授罗斯在和朋友菲比一次聚餐中,发现菲比不相信进化论。

        他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经过数千万年,从单细胞进化而来。进化论不是让你去相信的,进化论是科学事实,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就像地心引力……”

        然而他的长篇大论并没有让菲比信服。

        为了说服菲比,他甚至跟学校请假,提着一整箱科研报告和一些2亿多年前的化石来证实。

        面对罗斯的纠缠,菲比不耐烦地说:“你有时间和一个按摩师争论,还不如在相信进化论的考古界多发几篇论文!”

        罗斯这才醒悟过来,菲比只愿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一味争下去,争不出个所以然。

        每个人所处环境、接触到的世界不同,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就好比,两个人爬山,你在山顶看到的是海,而他抬头却只看到了一棵树。

        与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可能是互相探讨;而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只是无谓的自我消耗。

        2 三观不合,不必同行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也不是距离万里,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怎么都聊不到一起。”

        你喜欢看书,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说那玩意死贵,还不好吃,你可真是冤大头;

        你喜欢去各地旅游,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

        与这样的人相处,无异于打一场心理攻防战,让人身心俱疲。

        常言道: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不同频的人,终将会走散在人海里。

        前一段时间,诗人余秀华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婚姻成了她绕不开的话题,但她每次都会大方地回答,在她看来,离婚并不可耻,甚至是一种解脱。

        余秀华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小村子,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她在母体内待得时间过长,患上了脑瘫。

        为了让余秀华的下半生有所保障,她的父母给她招了一个上门女婿,也就是她的前夫尹世平。

        余秀华虽口齿不清、行动不便,但读到高中才辍学,喜欢写诗,憧憬爱情,向往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尹世平比她大12岁,没上过几年学,思想迂腐,见识短浅,不仅不理解余秀华追求的艺术,还认为她在做白日梦,两人的结合就像一场灾难,除了争吵,就是沉默。

        在得到家人支持后,她立马与尹世平办理了离婚手续,毫不犹豫地结束了20年的婚姻。

        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观不合的两个人,就像两条相交线,走着走着分歧就会越来越明显,终究会尘归尘,土归土。

        而和灵魂契合的人同行,才能互相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金庸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他和蔡澜之间的友谊。

        他们之间,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次相聚,都会度过一段极为快活的时光。

        两人都喜欢去世界各地旅行,常常结伴而行,体验不同的风景和美食;同读一本好书时,仅一个眼神,就能碰撞出无数的火花。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这段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友情。

        正如孟子所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有一个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所想,读懂自己的欲言又止的人,是一大幸事。

        但若是两个人的世界南辕北辙,也不必强求。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要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

        有网友曾问蔡澜一个问题:“总有人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我该怎么应战呢?”

        蔡澜就回了四个字:装聋作哑。

        屏蔽叨扰你内心的声音,克制与他人争辩的欲望。

        或者默默远离,才是最智慧的活法。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被疫情颠覆的认知,现在知道还不晚[452]

  •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念头和思维[511]

  • 高质量养生,从改变认知开始[631]

  • 性价比最高的活法,是守好这“三个圈”[646]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六日)[852]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四日)[827]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二日)[984]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一日)[859]

  • 你的情绪,暴露了你的三观[949]

  •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745]

  •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798]

  • 打开格局,首先要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1145]

  •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必争辩[1527]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1594]

  • 三观不合,永远不会是一路人![1411]

  • 不是一路人,何必同路去?[1549]

  • 人活到一定年纪,不语是成熟,不辩是智慧[1761]

  • 三观不合,到底是哪三观?[1494]

  • 人生,就是一场断舍离[1468]

  •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14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