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15]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09]

  • 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方式[103]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6]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73]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3]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3]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8]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1]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2]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世上最难治的6种“病”,有一种就要小心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739   时间:2023-1-25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病最难治?”

        高赞的回答是:“心病。”

        深以为然。

        身体上的病可以用医疗手段治疗,可扎根在心上的“毛病”往往难以察觉,难以根治。

        早在先秦时期,神医扁鹊便明确提出过“六不治理论”。

        在他看来,有六种病是难以医治的: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这六种病,对标到我们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也是一样。

        只有及时发现自身的毛病,扫清心上的障碍,才不至于“无药可医”,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骄恣不论于理:情绪占先,不讲道理

        荀子在《修身》中讲君子时,提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君子不因自己的喜怒而牵连他人,不因一时之快伤人害己,悔恨终身。

        人的情绪就是心魔,避免情绪化才是良药。

        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终有吃苦头的日子。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便是如此。

        关羽死后,张飞变得精神恍惚、喜怒无常,一心只想为二哥报仇。

        尤其是在醉酒后,张飞的怒气更大,甚至拿帐下士兵做出气筒。

        刘备得知后,苦口婆心劝道:“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是要惹祸的。对待士兵,应该宽容,不要这样情绪化。”

        可张飞早已情绪失控了,对于刘备的话,他不仅当做了耳旁风,反而变本加厉:他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

        当时,帐下将领范疆、张达对张飞说:“白旗白甲,一时间没有办法安排上,须宽限些日子才好。”

        谁知就是这一句话惹恼了张飞,他立即下令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赏”皮鞭五十下。

        结果在当天夜里,范张二人就趁着张飞醉倒,暗下毒手将其杀死,之后又逃到东吴。

        正如那句话说的:“情绪压倒理智,便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

        如若张飞听了刘备的话,学会先放下情绪,摆正道理,恐怕也不至于驰骋一生,却落得如此唏嘘的下场。

        面对问题,能平心静气地审视,可将心比心地考量,才有解决问题、找到出路的可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若是把情绪掌控好了,世界自然与你握手言和。

        轻身重财:把钱财看得比健康还重要

        之前看过一句话:“世间最大的悲哀是,人没了,钱没花完。”

        钱,能让我们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但前提是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

        一个人若将金钱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重要,那一定会有后悔的一天。

        柳宗元在《哀溺文序》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得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是最擅长游泳的,怎么反而落在后面了?”

        他答道:“我腰间有千贯钱,太重了,所以游不快。”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不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太傻了,被金钱所蒙蔽,自己都快淹死了,要钱有何用?”

        他又摇摇头,最终力竭沉水而死。

        健康是人的最大财富,有了健康,一切才有可能。

        人生最愚蠢的事,就是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把利益看得重于身体,那无异于本末倒置。

        所以,有空努力赚钱,闲时仔细养生,认真生活,才是幸福之道。

        衣食不能适:穿衣饮食太过任性

        有时候,疾病并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是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人连穿衣吃饭没有适宜时节的规律,那他的身体一定不会好。

        其实,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理应制定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杨绛先生终岁105,她坦然地跨越了一个多世纪。

        这得益于她荣辱不惊的心态,同样也得益于她健康的生活方式。

        晚年时的杨绛对自己的饮食尤其注意:每天起床坚持慢饮两杯凉白开,早餐麦片粥,午餐黑木耳,晚饭清淡,饭后水果……

        尽管年纪大了,她也都一直都在锻炼身体,比如做一些养生操。

        同时她还喜练书法,既能畅通经脉,又能陶冶情操,调和内外。

        只有穿的保暖,吃的健康,勤于自律,才是对身体最大的保护。

        世上没有后悔药,与其在将来陷入追悔莫及的境地,不如从当下开始,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阴阳并,藏气不定:做人太过精明复杂

        中医注重“气血之说”,气血如果错乱,那么五脏六腑就跟着乱,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其实气血犹如人生,气血不能混乱,人生亦不能复杂。

        做一个简单的人,表里如一,如此才身心舒畅,头脑清明。

        沈括与苏轼二人,都曾供职于崇文院,交情不浅,常一起切磋喝酒。

        王安石变法后,两人各立一派,政见不合。苏轼觉得这并不影响两人的私交,仍将沈括视为好友。

        苏轼以诚相待,但沈括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表面上待苏轼如初,暗地里却一直打压着苏轼。

        沈括听说苏轼经常通过诗词抒发对变法的不满,于是便请苏轼喝酒。

        在席间,他故意谈到诗词,并以欣赏为由将苏轼的新作抄录。

        最终这抄录的诗词成了苏轼反对朝廷变法的最大“罪证”,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便由此而起。

        沈括城府极深,虚伪至极,于谈笑间设下陷阱,转眼间为利弃友。

        这样的人,看似将他人玩弄于鼓掌,却不知在自以为的精明中,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梭罗在《凡尔登湖》中说道:“把一切不属于生命的东西剔除,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来不用依靠外物来支付,一颗简单的心,足以让人生变得满足。

        做个真诚而纯粹的人,还生活一片清净,还关系一片清明,还内心一片安宁。

        形羸不能服药:做人做事常走极端

        中医常讲:“虚不受补。”

        身体太过虚弱时,进补就变得非常困难;思想太过偏执时,改变就变得异常艰难。

        我们不能等到羸弱不堪时,才就医,更不能等到接近崖边时,方知勒马。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迷宫中,有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

        他们生活在奶酪站旁,奶酪是他们每天要吃的东西。

        有一天,他们发现奶酪突然没有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开始出去寻找奶酪,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思想的束缚,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固执的等待中走向灭亡。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世界,而那些愚蠢的人只会固执的坚持让世界来适应自己。”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如果太固执就容易走进死胡同。

        要知道,有时候你所坚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

        户朽未闻枢蠧,偏执岂及圆融。

        懂得变通的人生,方才有了出路。

        信巫不信医:信歪门邪道,不信科学

        《药师经》里说,有些人得了病会请大仙,“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结果是“终不能得”。

        这些人即便勉强接受医治,也会寻求旁门左道,最终耽误治疗。

        其实,为人处世亦如求医问药,应该有辨别是非、听取合理意见的能力。

        一个人若是常听歪门邪道,想走捷径,耗财耗时是小,若因此走上歧途,就得不偿失了。

        曾看过一则故事:

        小和尚负责打扫山路上的落叶,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忙完。

        这时,一位香客对他说:“下次你打扫之前,用力摇树,把落叶全部都摇下来,后面就不用打扫了。”

        小和尚觉得很对,第二天便用力摇晃每一棵树,花了好长时间才摇完。

        结果第三天,落叶仍然落满了山路。

        《孟子》有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生起起伏伏中充满了是是非非,能够明辨是非,看清事实真相,才是正途。

        正所谓,只要明是非,何曾虞福祸。

        我们理当多学科学观点,多听正确道理,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景德传灯录》有言:“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

        扁鹊所说的“不治之人”,也多是心病极重之人。

        心病不除,百病难消。

        在生活中,学会心灵修养,少一些情绪化,多一些自然心;

        少一些算计,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偏执,多一些理智,则心胸开阔,百病自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真正的治病,从内心解脱开始[694]

  • 你的情绪,身体一直都记得[920]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1384]

  • 爱是大药王,快乐是治病的关键[1374]

  • 用科学观点看佛教[2081]

  •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3799]

  • 明憨法师:将修行落在实处[2363]

  • 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2220]

  • 百喻故事:庸医治偻[1894]

  • 潘宗光:佛教与科学殊途同归[2547]

  •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肯承认:我有“病”![2339]

  • 仅仅依靠科学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吗?[3609]

  • 和仇人握手,和我执分手,这就是学佛![4811]

  • 马克思、爱因斯坦、鲁迅、梁启超……世界名人怎么说佛教?[4396]

  • 科学真的有资格解释佛法吗?[2276]

  • 太虚大师|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3803]

  • 重温“取代宗教说”——从科学、美育、道德、哲学到文化 [张志刚][10613]

  •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王守益][2884]

  • 学佛不离科学:曹兴诚二十字谈佛法[2531]

  • “性空”与科学契合 [真如][22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