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2]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2]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7]

  • 做人,不能太飘[102]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6]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6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3菩萨信仰 >> [专题]c3菩萨信仰 >> 正文


    菩萨的概念是什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17   时间:2023-1-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9日    佛学研究网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称,因为众生有识情。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不但自利、更能利他。觉有情有三种解释:

        第一,从自利方面来说: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已是觉悟我空,法空的有情,不同于凡夫的不觉。虽然断了许多无明烦恼,但没有断尽,就是到了最后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尽,所证的觉道还没有得到究竟圆满,所以叫做觉有情。

        第二,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得到觉悟以后,就生起无缘的大慈心和同体的大悲心,再来教化一切众生,觉悟一切有情。他不同二乘圣人的自觉,所以叫做觉有情。

        第三,是根据自他两利来说:菩萨不但自己上求如来的菩提觉道,而且更能下度十方法界一切有情。这就是悲智并运,真俗融通,所以菩萨同十方诸佛一样,三大阿僧祇劫、修福德、修智慧、更在一百劫之中,深种相好庄严的福田,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因此称为觉有情。

        菩萨有权教与实教二种。权教菩萨的修行,是处处着相。着相之修,叫做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所以只能称菩萨,不能称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实教菩萨在因地修行,是依实相理,修离相行。譬如发心修行布施波罗蜜,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了知三轮体空,一切无着,不住于相。什么叫做三轮体空呢?三轮就是没有能布施的我相,没有受布施的人相,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的物相。唯有实教菩萨,才能够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所修之行,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意译到彼岸。实教菩萨能够离相妙修,不着于相,所以从生死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得证不生不灭涅槃的彼岸。

        摩诃萨意译为大,有七种意义。

        第一、具大根:他从无量劫以来世世生生培植无量的福德善根,真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

        第二、有大智:菩萨发大菩提心,能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终日度生,而不着于度生之相,处处离相,清净无染。

        第三、信大教:菩萨深信般若大教,破除妄想烦恼,断惑证真,离苦得乐。

        第四、解大理:若能返迷归悟,发心修行,决定可以成佛。

        第五、修大行:菩萨能精进勤修六波罗蜜,以及万行,发三心,修四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离相妙修,中道圆修。

        第六、经大劫:菩萨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运悲下度众生以利他,三祇修福慧因,百劫成相好果,大愿大行,精进不退。

        第七、证大果:菩萨最后因圆果满、福慧双足、三觉齐备、万德具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要具此七大,方才叫做菩萨摩诃萨。但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如《楞严经》的二十五位大士所修圆通法门,各各不同。虽然是方便多门,究竟是归元无二,个个都能得证圆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284]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829]

  • 什么是菩萨?[821]

  • 菩萨六度万行,为何“布施”第一?[841]

  • 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194]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1340]

  • 错误迷谬,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962]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472]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2843]

  • 菩萨的说话之道[1851]

  • 既然菩萨无我,我们念菩萨,念的又是谁呢?[2265]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026]

  • “菩萨”度化好友,揭秘世间真相[2203]

  • 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4080]

  • 十法界是什么意思?[2649]

  • 如何认识佛与菩萨[2244]

  • 明明是个普通人,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为“菩萨”?[2310]

  • 10个佛教经典问题,你能答出几个?快来试试[2462]

  • 我念佛了,为什么佛菩萨不帮我?[3376]

  • 生活中菩萨的这些化身,你知道吗?[257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