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3]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5]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7]

  • 做人,不能太飘[103]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6]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6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禅学研究 >> 正文


    清初临济宗天童、磬山二系的传承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62   时间:2023-1-4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4日    佛学研究网

        清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仍以禅宗为最盛,净土次之,天台、华严,律宗、法相等又次之。清初禅宗,有临济的天童、磬山二系和曹洞的寿昌、云门二系相对峙。

        天童密云一系,以汉月法藏(1537—1635)、费隐通容(1593—1661)、木陈道忞(1596—1674)、破山海明(1597—1665)四支为最蕃衍。

        法藏开法三峰(江苏常熟),门徒最盛,后继者有杭州灵隐具德弘礼(1600—1667)、苏州灵岩继起弘储等。弘礼门下,出有晦山戒显、硕揆原志等,各传禅道于吴楚。弘储历主浙江大刹,广受缁素皈依。他的门下金赋原直住南岳和德山(湖南常德),楚奕原豫住潭州云盖山,灵岩之道,遂大行于湖南。

        通容历主福严(浙江石门)、黄檗(福建福清)诸大刹,他的法系传入福建,门下出有隐元隆琦和亘信行弥。隐元(1592—1673)晚年应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祖。亘信(1603—1659)历主雪峰和南山,大扇宗风于闽南。其徒如幻超弘(1605—1678)住泉州小雪峰,被称为一方宗匠。

        道忞继密云主持天童,应召入京说法,受清世祖礼遇。海明门下出有丈雪通醉,其法系盛行于四川、贵州,至今传承不绝。

        磬山天隐门下一系,出有箬庵通问与玉林通琇等。通问开法杭州理安寺,后主镇江金山,成为清初以后禅宗最盛一系。通琇自武康报恩寺应请入京传戒后,名重朝野。晚年开法浙江西天目山,所居号禅源寺,一时称为法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究竟啥意思?有何讲究?[213]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442]

  •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1038]

  • 唐密法脉传承[2011]

  • 悟入丹青:清初岭南的画僧[2998]

  •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2445]

  • 不立文字,禅宗是咋传承和交流的?[3233]

  • 宗派、宗风与北宋中后期曹洞宗的传承[2774]

  • 临济禅机千古风流[2185]

  • 云门宗在舒州地区传承与发展研究[3803]

  • 佛门中的“传灯”只是手递手传莲花灯?看完才知它的意义这么深远[3023]

  • 佛教禅宗临济禅风述要[2017]

  • 浅析佛教题材缂丝织品的传承和发展[3479]

  • 禅的起源传承及其当代意义[3443]

  • 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2996]

  • 养立法师:祖庭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坚守[5484]

  • 陕西发现罕见清初佛教《大藏经》:以千字文编号[3047]

  • 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指尖”传承 [张添福][3262]

  • 西藏唐卡:在传承中更新[3552]

  • 星驰电激临济宗 [董群][52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