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8]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9]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8]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9]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人生三境界:阅己,越己,悦己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02   时间:2022-12-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2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有句这样的台词,人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一生。

        人的可贵在人自身,因为它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我们除了看遍世间喧嚣、人间繁华,也要经常向内探求,认识自己,重塑自己,愉悦自己,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01 阅己,是一种修行

        《六项精进》中提到,“当一天结束后,我们应当回顾当天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进行反省,这点非常重要。”

        特莱斯也写过,“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审视自己,定期复盘。对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在安静的时候一一进行剖析,坚持对的,摒弃错的,如园丁修剪树木般的日常。这样,我们的人生方向才不会偏颇,才能取得梦想中的成功。

        《战国策》记载了一个故事:

        秦王嬴政眼看即将统一六国,不禁傲骄了起来。

        这天,有位老者不远百里,求见嬴政。

        见面后,老者说:“我从家中出发,走了十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十天,行了十里。”

        嬴政打断他,“九十里你走了十天,十里你也走了十天?”

        老者回答:“开始的十天,我走得很快。但只剩十里时,我很累,也没有了拼劲,每一步都很辛苦,所以九十里,只能算一半的路程。”

        嬴政听完,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老者的苦心,审视反省自己后,更加羞愧难当。

        从此,嬴政虚心谦逊,多方谋略,全力投入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中。

        不久后果然如愿以偿。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阅己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筛选出,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圣人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有时候,向外追求真理倒是大错特错。我们应当向内找寻,坚持阅己,打破外物,才能见的真空。

        02 越己,能够未来可期

        每个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破除边界,才能拓展人生的无限可能。

        曾看过这样的报道,有人从几乎零基础的英语,竟然一直读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她说:“靠着一股劲儿,不断地重塑自己,挑战自己,是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

        2021年,写《微尘》的陈年喜火了。

        上世纪90年代,陈年喜在延安青化砭从事矿井的爆破工作。虽然工作清苦,但陈年喜没有荒废业余时间,一有空就读诗写诗。

        甚至在抱着机器时,偶尔来了灵感,想出了一些诗句,一下班他就会把它们记在公分本子上或者炸药箱上,后期再去修改和完善,然后投稿。

        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陈年喜陆陆续续发表了四五百首诗歌作品,散文非虚构类文学约十余万字。

        不禁想起了得知他母亲食道癌晚期消息后陈年喜所写的《炸裂志》,让人动容。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 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

        正是陈年喜的不断突破自己,让他得到了今日的硕果累累。2021年,他出版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和《微尘》,最近,《一地霜白》即将与读者见面,《陈年喜的诗》也在校订当中。

        确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设限。

        人生就像登山,如果碌碌无为、不思进取,那么,一个人可能看到的就是动物粪便草木簇拥;如果不辞辛劳、勇于攀登,到了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参天大树满眼碧绿;如果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抵达山顶,那目及之处皆是风景,鸟瞰大地,仰望苍穹,层峦叠嶂,已然盆景。

        越己,让你不断地打破内心的“心理高度”,收获不一样的视野和格局,理所当然,未来也必将可期。

        03 悦己,追求的终极目标

        活着不是为了取悦世界,而是懂得在这个世界里取悦自己。

        俞飞鸿告诉我们,“人生是我自己的,何须靠他人获得满足感。”

        确实,只有悦己,才能做到人生不虚此行。

        宋朝的李清照,少女时期就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取悦自己,藐视当时“男子做闺音”的传统,在一次荡秋千后,毅然写下了《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泼可爱的少女,刚荡完秋千,娇面如花。薄薄的一层细汗沁出,沾湿了贴身的衣服。

        这时,家里突然有客人来,女孩娇羞躲避,连鞋子都顾不得穿上,头上的金钗也掉落了。

        可是,调皮的少女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很想知道客人是谁。

        但又怕被人耻笑,于是假装嗅庭院中的青梅,偷偷回看。

        天真烂漫的李清照在我们的眼前活灵活现,做自己的她,那种水一般的明澈和清净,让人无法忘却,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朋友小茜也是个高度悦己的女孩。

        她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为了名利忍辱负重,过得痛苦。

        对于小茜来说,爱就是飞蛾扑火,不爱了立马放手。

        与小刘刚认识一个月,就觉得非彼不可闪婚了。

        两年后,确定小刘外面有人,坚决离婚,虽然小刘苦苦挽留。

        看到新开盘的楼盘,马上办理买房手续,绝不拖泥带水。

        闲暇时运动、做SPA、出去旅游等等,小茜特立独行,活得相当自我。

        当然,这些底气都来自于她平日里辛苦的坚守,努力的工作,作为公司总监,高管金领,她对自己的狠劲,是旁人无法企及的。

        欣慰的是,小茜达到了她的终极目标,取悦自己。

        诚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人在社会上打拼,难免会为人情名利所累,但是懂生活的人,会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悦放在首位。”

        04 写在最后

        叔本华也说,“只有一个人独处,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独处是对定力的考验,也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人生万般模样,我们只需认清自己就好,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它过成独一无二的限量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说苦与乐,如何“离苦得乐”[304]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41]

  • 为什么别人生活愉悦,而你越活越焦虑?这3条经验学起来……[601]

  •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不仅是信仰而已![663]

  • 人生的三次觉醒:认识自己、修炼自己、善待自己[774]

  • 记住这四句话,立即把自己带回真相![745]

  • 认识你的心,这里是一切力量的根源[811]

  • 如何超越生死?汤一介:痛定思痛后我的感悟[1143]

  • 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门[1040]

  • 佛陀的师承与超越[1470]

  •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你属于哪一种?[2083]

  • 有一种无常叫“突如其来”[1774]

  • 八个故事,八种智慧[2192]

  • 我们只看见祖师开悟 没看见祖师行持![2151]

  • 你选择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路[2155]

  • 为过去而诵经,为未来而念佛,为现在做了什么?[2776]

  • 如何认识佛与菩萨[2249]

  • 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算真正读懂了《心经》[2477]

  • 对《禅门清规》背景与影响的几点认识[1985]

  • “我”是什么,或是说什么是“我”呢?[199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