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29]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1]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3]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1]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太虚大师说梦,看完就明白梦是咋来的了
     
    [ 作者: 太虚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828   时间:2022-1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2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做梦。“梦”在佛教当中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们来看看太虚法师说“梦”

        梦的意义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识: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梦既不是前五识,也不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乃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梦。所以梦是睡眠相应的第六意识心心所,而与他识无关。

        在第六意识有有漏无漏之分,在诸佛圣人的意识是无漏的,在平常人类的意识是有漏的。

        有漏之意识,又有五俱及独行之分;五俱意识是眼识乃至身识之五官感觉之一,与第六意识同起的作用,此在醒时才有,如见色、闻声等。独行意识乃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单独构成的。但独行意识的范围亦甚宽大,又分三位:

        一、清醒的时候,心力分散而非集中统一的为散位独行意识;

        二、经过修定工夫而增加许多超越的力量,为定位独行意识;

        三、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别现忆,为梦位独行意识。而不称为睡眠意识者,因平常所谓睡眠,只是指血液的休息状态,而梦是睡眠时的意识现起活动,此可知梦是第六意识在睡眠中现出来的。有了梦位意识的见分相分同时现起,就是有梦了。

        睡眠心所

        梦是在睡眠中演成的。要知道梦是什么,兼要知道睡眠。

        通常所谓睡眠,但是生理的;而佛典所谓睡眠心所,则是心理的。成唯识论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

        睡眠心所,乃第六意识作用之一,谓意识心理作用与定心所合作,则成定位意识;与睡眠心所共起活动,就成为梦。

        梦的来源

        睡眠不定就成为梦。佛典善见律说梦的来源有四种,大智度论、毗婆娑论说有五种,内容所讲大同小异。今用毗婆娑论的五种:

        第一种、是由“诸病”:即身体上四大不调发生出来的病态,如身体在冷则梦水,身体感暖则梦火,即由生理关系而生梦。

        第二种,是由“思惟”:即心理有所希求,因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宁就生梦,略同前心理说中的观念复起及想像二说。

        第三种,是由“曾更”:即前所经过留下来的习气,在梦中重演出来;凡人生的经验,都谓之曾更。

        第四种,是由“当有”:这种、在现代科学没有讲到,所谓当有,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事情,先在睡眠的梦中发现出来。到了某时某月某日所发现的事情,果如睡眠的梦中所梦见的。余从前在湖北听一个人说,他在武汉起义前,有一晚上梦见许多人没有辫子,过了几天果然革命军政府成立,大家都剪了辫子,这是由当有的梦底一个例证。这种梦的性质,虽然有时发现,不过不是常有的。

        第五种,是由“他引”:由人心力底关系,所引生的梦,简名之曰“他引”。他字所包括的很广,凡他心等关系皆属之。譬如母亲爱子的关系,心理上有种像磁石相引的力一样,子女远别,常常梦见母亲的现状。从前伍廷芳说:可由梦中和朋友通信会晤,亦是“他引”的功用吧!

        梦位意识与其他七识及五根关系

        做梦的本身固然是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的活动,但是第六意识与眼识,乃至末那、阿赖耶识及五根亦有间接地关系。

        第七识与第八识是永不相离的,平常经验的印象,普通心理学以为是藏在脑府,在佛典则谓藏在第八识里;可知“曾更”及“思惟”的梦,都是与七识或八识所受熏的习气有关系。

        至于与前五识所依的五根底关系,不过没有十分显明,譬如以磨墨的声音影响到梦舂米,尤其是与身根的关系更切。由此可知梦位意识与七八二识一定有关系,与前五根识亦有相当的间接关系。

        梦的空有及俱非

        在佛典或说梦是空无的:如一般的经论多用梦来讲空,如人生如梦等说。或说是实有的:一切有部以为除自我是空,其余一切法都是有的;如现代“新实在论”所说,不惟具体的事物是有,即概念也是有的。这一切有部以为梦的事物虽有时不合事实,其实梦的构成是实在的;如梦有角之马,乃从角与马相加而成。或说非有非无的,如二十唯识的即空即有说:以梦喻天地人物都是唯识所现,如梦位意识所现的宇宙万有一样。然实际上,南普陀有一定的处所,开花有一定的时节,如何是唯识?

        故二十唯识以梦的功用来显唯识,以平常根身、器界都是共不共业所感所变的,都是如幻如化没有实体的,故二十唯识以梦位意识所现,既不是实有,亦不是全空,构成即空即有、非有非空的如幻有说。但照二十唯识论所说,则醒时的世界与梦时的世界殆无分别。然则前所言梦的几种特徵,不几可以推翻吗?以醒与梦既无分别,自无特征可言了。故应进一步更讨论到梦与醒觉!

        梦与醒觉

        梦位的意识比较醒觉时与五根身同时现起来的五俱意识薄弱。复次、醒觉的根身、器界乃是第八识共同变现,梦时只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活动而有。更简单地说:醒觉位乃八个识所现,梦位但意识所现,范围之大小自不全同。

        在佛典上以醒觉时人生为“业识所现的梦”,经相当的训练修证,也有再醒的希望,所谓大梦然后大觉。乃指无明业力空掉了,成为大觉而言,犹之睡眠亦可醒觉一样。无如睡眠,业识所现如梦中境象;不过吾人破无明的盲动,完成大觉,与睡眠后的醒觉是不一样的。佛学的目的,端在求破无明后的大觉。

        人间本是一大梦,朗然觉醒即为佛

        太虚法师《唯识观大纲》云:

        今更可以梦喻之:吾人入梦时,或见花鸟人物,或感苦乐悲欢,当其时何尝不声色俱备,情怀真切;却至南柯醒后,都查无所得。究竟真耶?妄耶?推之现前所见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实,一一逼真;如得无明豁破,慧目开朗,反观现在之境,亦等如梦中所见,毕竟一无所得矣。是故对于现在之境,先应作如梦观,以遣意识上偏计所执之我法,则根身器界,宛然唯识心变现之虚幻相而已。或谓梦境既空,梦心亦空,应云唯空,何谓唯识?不知梦中之心即醒时之心,境异梦醒,心贯醒梦,故醒后心中亦能了然。梦中之境物,而欲求梦物干醒境,则必不可得也,是以梦境实空,梦心幻有。境空不离心有,心有元即真觉,境空心有,善成唯识。然则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转,统依一心。是为悟入唯识之第二步。

        梦幻观

        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全体不实,皆如梦幻。此能观智,亦如梦幻。《华严经》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

        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肇公云:“虚兮妄兮,三界不实;梦兮幻兮,六道无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全体不实,皆如梦幻,则爱恶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天台名假观。亦名方便随缘止。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余诸止观准此解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诞?[218]

  • 你在抗拒什么,你就在强化什么![374]

  • 宗教史研究如何面对经验与文本:以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为例[314]

  • 宽恕,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自由[584]

  • 够得着的幸福,才是你的[678]

  • 真正的宽恕,是你“经验”了痛苦之后,自动发生的![969]

  • 明海大和尚:开悟的体验[1521]

  • 太虚大师:人生问题之解决[1970]

  •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947]

  •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2544]

  • 净慧长老:不要为梦境所转[2713]

  •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教你如何学佛![2199]

  • 太虚大师:佛法建在果证上[2358]

  • 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2029]

  • 日常生活,皆是往生的信愿考题:每一考题都很重![2060]

  • 禅修,修的就是看破幻象的能力![2427]

  • 《金刚经》中的“动态美学”特征[3058]

  • 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心,是从何时发起的?竟是无量劫前作地狱鬼卒时[5152]

  • 十大佛教偈语你能参悟多少?[5251]

  • 修行:我们的生命,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状态[269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