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31]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1]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1]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
     
    [ 作者: 隆莲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019   时间:2022-1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2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心经中讲的是“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这有两种讲法:

        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是《瑜伽焰口》中的观自在菩萨。

        二、指凡是有观世音菩萨的地位、程度的都可称之为观自在菩萨。

        文/隆莲法师

        “观”是什么意思?

        “观”:即观点、看法,观就是般若,般若是叫我们对待事物应有怎样的看法。修观的“观”是动词,是观察、观看。止观:止是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静虑波罗蜜。

        “观”即慧,是第六度般若波罗蜜。我们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都要通过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佛菩萨的智,是由观而来的。观,是对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细致的看法。

        在法相宗中讲,“观”叫“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观不是只看一点,而是周遍的看,看得粗叫“寻思”,看得细叫“周遍伺察”。

        我们看问题,应“如猫捕鼠”那样集中全部注意力。佛法看问题是把问题抓出来,从整个方面去观察,然后,结合起来,而不是只着力于一方面,是灵活的、细密的观。

        而修禅观的目的,也在于先把心训练得很细密、灵活,所以,应先修止、令心宁静,才能观。

        《楞严咒中》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是水清凉而宁静,比喻心应如清凉而宁静的水一样,没有一点微波,没有一点烦恼尘垢,才能如实照见东西。

        修止观,一方面是使心宁静,在这个基础上修观,心要十分宁静无垢,才能如实洞察一切。

        为什么要“观”呢?

        海公上师的《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包含了整套如来禅甚深的禅定,由止(定)生观(慧)。

        为什么要观呢?糊涂人不会观,观是有智慧的人明辨环境,观清楚了才能认识,才能对治,观是产生认识的力量,认识宇宙人生,就是通过观的力量,菩萨就要把宇宙人生弄清楚,如能将无我的观慧修起,才能自在。

        “自在”:就是解脱,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烦恼就是缚,由于这个缚,所以众生流转生死,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断我执习气,这就要靠观,才得自由、自在。

        众生由于执著有个常恒不变的我,而造种种业,由观——真正的观才能把所执的“我”看清、看透,就不为他所缚,而得大自在。断尽我执,就能成就阿罗汉果。

        菩萨起了智慧观,看透了所执的我是欺骗我们的,就不再为我所缚。我们遇到每一件事都应观,观清了才能正确的解答。正确的认识,才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人的殊胜处就是能观,由观而得解脱自在,观主要是通达“无我”。

        我们现在只是发了菩提愿心,未通达无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一点表面,没有通过观,要真正观照到“无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论修观。从理论上知道无我的道理。

        “相似见道”,是真正见道的前相,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

        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观,念即是为了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脱的、不寻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萨不怕脏,不怕苦,精勤为常住做事,因为他见身体本来就是不净,他的看法就与一般人不同。贪生都是爱身惜命。(但讲卫生不是爱生惜命)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真理,因为身体本来不净,身如“行厕”,教众生应观身不净,即修不净观,佛法的各种观都是驳宽生的颠倒见,使众生得解脱的。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实修,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我们要如何“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讲过,不再重复。

        “行”是实行,实践。所学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诸实践,这里的“行”主要指内心活动,是思维。“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讲般若有两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广般若。广般若属实践,深般若属于认识,智慧属认识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把问题看穿看透,实际上佛法无多旨。

        要通达无我的道理,就应实践、兑现。所以应实行。实行时的事情特别多,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深广般若,范围特别宽。六度中,前五度属于广般若,是实践方面的,智慧度是认识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认识,然后,才照着认识的真理实践。这里讲的“深”字特别讲明是“深般若”。

        广般若,是不舍一法,一切功德事都要实行。如扫殿堂、行堂、扫厕所都是佛法的实践。故说:“搬柴运水、无非佛法”。劳动是广般若部分,在佛法中是身力供养,不要把身供养看为佛法以外的事,这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事。海公上师集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中讲菩萨六度万行、四摄法,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我们铁像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胁侍为文殊师利菩萨,右胁侍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传的是深般若叫“真观”,弥勒菩萨传的广般若叫“正行”。深般若,是说看问题应深入、透彻,也就是说人无我和法无我。

        “一切法无我”是《百法明门论》的中心问题,一切法有些什么呢?我又是什么?无我的无,无的是什么?如何个“无”法?这些问题都是很高深细微的,故为“深”。佛法看事物是透过表面,比一切世间人看的深入,不是人云亦云。

        世间人也在找世界的根源。基督教、天主教就讲上帝造人,上帝造世界;儒家就说世界所存在的一切,是“天地”在指挥、安排,用这些语言搪塞过去了;哲学称世界本体为“本体论”。看问题不应随俗,应深入透彻的看,这就是深般若。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237]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345]

  • 许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318]

  •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401]

  • 送给晚上睡不着觉的人[490]

  • 定期除去心里的杂草[497]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581]

  • 人生要学会三“放”,更自在![572]

  •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的发生[609]

  •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541]

  • 佛菩萨半睁着眼的秘密,原来如此[586]

  • 佛门如何看待“爱情”?送给情人节的智慧礼物[618]

  • 佛教讲的无我是什么意思[829]

  •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821]

  • 无我是一种心态吗?能适应这个机械、繁忙、竞争的现代社会吗?[841]

  • 随缘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1024]

  • 《心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997]

  • 北大老教授把学佛几十年的亲身体会浓缩成了“三句话”[1083]

  • 一个人开心的3把钥匙[910]

  • 记住这四句话,立即把自己带回真相![91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