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5]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4]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1]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19]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3]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4]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6]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4]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1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活着,为了什么?" 聆听四位大师的领悟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58   时间:2022-11-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1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所有风靡当代的精神导师,都只是在复述着许久以前,古人一再告诉我们的事:我们须放下自己所意识到的缺陷,了悟我们本是神圣的存有。

        一心一意地依据它来行止,我们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01 活着,让人格与灵魂更近

        爱德华·巴赫《巴赫花精与自我疗愈》

        物质主义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无聊感日增,喜悦感日减。世俗的任何快感需要不断强化刺激才能维持下去,昨天是那么兴致盎然、充满刺激,明天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它教导人们在世俗的享乐与快感中寻求满足,麻痹自己受伤的心,但这些除了能让我们暂时忘却苦恼外,毫无裨益。

        一旦我们开始在玩乐之中寻求慰藉,我们就开始了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继续寻找更大的刺激,直到我们腻透了,无法再通过世俗享乐来安抚自己。生命变成了需要忍耐的责任和义务,而那种与生俱来的、理应绽放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热情与喜悦却渐行渐远。

        无聊和厌倦,会导致我们的身体罹患多种疾病,而且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当今这种无聊厌倦感的发生年龄越来越早,与之相关的疾病也倾向于在更年轻的阶段出现。治疗无聊感的良药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兴趣盎然,从生活中学习,认识主宰万物的真理,在学习与体验中放下自我,并在自己成长之后寻找机会帮助身边的同伴。

        无论身居何处,不论是城市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工人,还是乡间山野中的一个孤独牧羊人,都让我们努力将单调变成乐趣,将沉闷无聊的工作变成体验人生的喜悦良机,在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人性,洞察宇宙的伟大法则。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时时刻刻都充满学习的热情以及体验真实、探索未知的渴望。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重新从细微之中获得乐趣,曾经被认为是普通、乏味的事情,成为了我们探索与冒险的契机。

        大道至简,真正的喜悦来源于生活中的简单细微之处。把人生变成一场新奇有趣的探险,这样,无聊厌倦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现在,我们来谈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自己?我们怎样保持身心和谐的状态,使得疾病很难或无法攻克我们?要牢记的是:当我们找出自身人格的不圆满时,解决的方法不是与之对抗,也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把它强压下去,而是坚定稳健地培养与之相对应的美德,这样我们本性中的不圆满就会被自动冲洗掉而不留痕迹。

        所以,不要把人生仅仅看成是为了责任而尽可能地耐心生活,而要在今世旅程中不断发展出真正的喜悦。我们的人生观取决于人格与灵魂之间的距离,二者越接近,就越和谐与平和,真理与喜悦之光就会越发闪耀。没有冲突的人格甚至能免受疾病的侵害。

        真理的知识也让我们确信,无论世间的灾难有多骇人,它们都是人类演进过程中的暂时阶段。即使是疾病,也是对我们有益的,是在依照特定的法则行事,最终结果是不断敦促我们向完美迈进。具备了这些知识后,我们将不会被世间的灾难困苦所压倒或感到沮丧,所有的不确定感、恐惧、绝望都会远离我们。

        02 活着,找到光

        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人类已经为意识转化做好准备了吗?这个内在意识的绽放将会如此的彻底深远,相较之下,植物的开花绽放,无论是多么美丽,都将相形逊色。

        这种转化的可能性,一直是人类所有伟大的智慧教导所传达的中心思想。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

        人类意识可能会有彻底转化的机会。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譬如,在印度教的教导中,这个转化被称为“开悟”;在耶稣的教诲中,它是“救赎”;在佛教中,它是“了苦”。另外,“解脱”和“觉醒”也是其他常用来形容这个转化的词汇。

        那些使者——佛陀、耶稣、老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大师,就是人类最早绽放的花朵。他们是先驱者,是稀有而珍贵的存在,是人类觉醒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当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大师中的大部分,不可避免的,都被同时代的人误解。甚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

        几百年来,很多和原来教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被添加上去,反映出那些基本的误解。这些老师们,有的被嘲笑、辱骂或是被杀害,有的则像神一般地被崇拜。很多指引我们超越人类心智功能失调以及脱离集体病态方法的教导,都已经被扭曲,甚至本身也成为病态的一部分了。

        因此,很多宗教变成了制造分裂,而不是促成合一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的宗教,甚至相同的宗教之间,都制造了更多的分裂。它们不但没有经由领悟到所有生命最终的合一真相,而终止暴力和仇恨,反而,还带来更多的暴力和仇恨。

        经由这些意识形态和信念系统,人们能够宣称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同时借由来定义自己,甚至还常以此来为他们的杀戮行为辩解。那个永恒的、无限的、无以名之的存在,被人们矮化成一个你必须相信和崇拜为“我的神”或是“我们的神”的心理偶像。

        然而,经过一层又一层的扭曲和误解,那些伟大的核心真理虽然很微弱,却仍然在闪耀着。除非在自己之内能够先瞥见这个真理,否则你很难在这些宗教之中看到它。要带来意识的转化,也就是:觉醒。它只会唤醒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除非改变你的意识状态,否则这些教诲对你而言毫无意义。在整个历史中,总是有极少数的个人经历到意识的转变,因而在他们的内在领悟到了所有宗教所指向的东西,并在宗教架构内表达出来。

        这就是灵知主义(Gnosticism)和一些神秘学派在基督教早期和中期兴起的背景。还有像伊斯兰教的苏菲教派(Sufism),犹太教的哈西德主义(Hasidism)和卡巴拉神秘哲学(Kabbala),印度教的不二论(Advaita Vedanta),佛教的禅宗和大圆满(Dzogchen)。

        这些学派大部分都是打破偶像崇拜的。它们去除了一层层僵硬的概念化和心理信念的结构。和主流宗教不同的是,这些教导强调领悟和内在的转化。而正因为如此,那些早已完善的宗教统治阶级对它们抱持怀疑甚至敌对的态度。

        今天,很多人都准备好了。随着更多个人觉醒的发生,集体意识的动能也会跟着增加,所以对其他人来说,觉醒就变得更加容易。——如果你不知道“觉醒”是什么意思,请继续读下去。只有当你觉醒时,你才可能了解这的真意。短暂的一瞥就足以启动觉醒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所谓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你——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辨识到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它在未觉醒状态中持久不衰)。为了两个重要而且相关的理由,我们必须揭示小我的几个主要面向,以及它在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运作方式。

        第一,除非知道小我背后运作的基本机制,否则你无法辨识出它,而它会一直欺骗你,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它认同。也就是说,它会掌控你,冒名顶替而成为你。

        第二个理由是:“辨识出小我”的这个举动,正是觉醒发生的方式之一。当辨识出自己内在的无意识时,其实就是扬升的意识,也就是觉醒让这个辨识发生的。

        你无法与小我抗争并且取得胜利,就如同你无法与黑暗抗争一样。你所需要的就是意识之光。而你,就是光。

        03 活着,找到真实的本性

        罗伊 · 马丁纳《改变,从心开始》

        古老的吠陀经典里面有一则美妙的故事,它点出了我们的真实面目,以及我们何以会忘却自己最初的完整潜能:

        在印度的某个丛林里,母狮子产下了一头幼狮。不幸的是,母狮生产后不久就死了,留下只有数周大的小狮子。饥饿的小狮子不断试着唤醒它的母亲,却徒劳无功,最后它跌跌撞撞地走开了,迷失在树林里。

        在命运扭转的力量之下,寻找食物的幼狮遇见了正在哺喂小羊的母羊,温柔的母羊接纳了幼狮,并喂它吃奶。小狮子被羊群接纳,在羊群中长大,自然认为自己是一只羊。

        有时它在羊群里也觉得格格不入,它学不会咩咩叫,青草又令它难以消化;尽管内心有一个越来越强的声音告诉它说,它和其他的羊是不同的,然而现实又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它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和其他的羊是一样的这件事。

        有一天,当羊群一如往常吃着青草时,一头巨大的咆哮着的狮子开始追逐它们。受到惊吓的羊群,包括幼狮在内,拼了命地狂奔逃命,咩咩地嘶叫着。看到幼狮如此害怕,而且像羊一样咩咩地叫着,狮子深感震撼而停止了步伐。一瞬间,巨狮一口攫住了幼狮,叼着后者的颈子没入了森林。

        狮子向吓破胆的幼狮解释自己并不打算吃了它,而且告诉幼狮,它是森林之王狮子的儿子,不该与羊群为伍,更别提吃青草或咩咩叫了。可是幼狮不理解狮子告诉它的话,只是不断地哀求:“别吃我,求求你!”狮子这才了解幼狮完全没察觉到自己的真实本性。狮子把幼狮带到附近的河边,让它看看自己的倒影。

        幼狮看到自己的模样,终于接受了狮子告诉它的话。它走路的姿态立刻变得优雅起来,看上去真的像是一头狮子了。它把头抬得高高的,不再像觅食青草的绵羊。它停止咩咩叫,开始发出狮子的吼声。它终于觉察到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这则古老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在今日更具深意。我们多数人就像是故事里的幼狮,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本性;有些人的行为就像周遭的羊群,他们既无自尊也不自重地过了一生。

        我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像羊一般,为了小小的物质收获而出卖了尊严,但仍觉得不满足,还沉溺于酒精、香芋、糖果或毒品,以求忘忧。

        我们中间有许多人一直处于坏心情、牢骚抱怨、计较争执,以及为了小问题而倍感压力的情况里。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起,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小簇神圣的火花,也就是所谓“更高层次的自性”(Higher Self)。

        所有风靡当代的精神导师,都只是在复述着许久以前古人一再告诉我们的事:我们必须放下自己所意识到的缺陷,了悟我们本是神圣的存有。并一心一意地依据它来行止,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活得有尊严,继而能勇敢无畏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本有的神性,将会视他人为同等神圣的生命,甚至在对方不自觉时也如此对待他们。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爱、尊敬并接受他人,而丝毫不在意对方的人种、背景、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信念、国籍以及社会或经济地位。我们将毫不费力地征服愤怒、恨意、嫉妒、贪婪,而拥有丰沛的爱、同理心、牺牲奉献的精神,以及柔软易感的内心。

        04 活着的人是上帝的荣耀

        以马内利修女《活着,为了什么?》

        活着,就是超越人根本的二元性,活着,就是超越我和他人的对立。他人并不是妨碍我身份和我发展的威胁,既不会夺取我在阳光下的位置,也不会吃掉我生存的空间。我们总害怕会输掉。我们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模式去统一所有人的模式。我们一直以为必须二选一:不是整个的我,就是整个的你。

        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都受到“一”的支配。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来看事情,生命会枯燥乏味极了。人生命的丰富性主要取决于第三状态:不只是你,也不只是我,而是你“和”我,是存在于我们之间快乐的关联,其奥秘远超过所有组成元素的总和。在这种关联里,我们能够看到世间万物所具有的正面价值。

        关于这个问题,一天当我在喝一杯水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脑子冒出一个念头:我喝的既不是氢(H)也不是氧(O),而是水(H2O)!我不片面地认同构成我的善或恶,我是以马内利,一个同时结合善与恶的生命体。从生到死,我都是一个结合体,包含了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各种复杂和矛盾方面的结合体。

        而且这个结合是独特、原创的,不只是所有组成元素的总和而已。恶中有善,善中有恶。我是以结合体的身份存在,就像水一样。想要消除我生命里坏的一面,等于是要毁灭我自己。

        接受我生命里的根本矛盾,就是将阻碍我轻盈雍容前进的苦涩给化解掉,就是带着幽默看我自己:可怜的女孩,你的虚荣,还有你的骄傲和你的自我中心,很快又会重新滋生的。

        最近的科学研究则出人意料地提供了一些见解,一方面,自亿万年前产生的大爆炸以来,最小和最大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关联。80种化学元素被散播在宇宙之中,从星系到人身上都可见到。

        “我们的诞生始于不同星球之间及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发生的第一个爆炸。”另一方面,促成一切事物凝聚、结合的原因,不只取决于化学成分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包括一些巨大的吸引力。

        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一切吸引了一切。”面对这个领域,我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但这些讯息驱使我去冥想宇宙在其绚丽多彩的多样性中,所呈现的惊人的一体性。

        永恒知道时间,无限知道有限,圣人知道诱惑,生命知道死亡。因此,分裂知道统一。

        同一个行动里,人的真实一面,神的形象,同样获得绽放。慈善、爱的范畴无限升高到超越物质和精神范畴之上,不是反对它们,而是它开启了心灵的道路,一条幸福与和平的道路。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364]

  • 灵魂,也需要不断保养[268]

  • 心中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471]

  • 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究竟啥意思?有何讲究?[452]

  • 有一种缘分叫:明明相爱,却彼此伤害[643]

  • 一语惊醒梦中人!净慧法师谈开悟[598]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756]

  • 越是难熬,越要体面[567]

  • 你的言行,藏着灵魂的模样[641]

  • 茶,是灵魂的家[780]

  • 正确使用好自己的身体,就能“复归于明”[798]

  • 人生的三次觉醒:认识自己、修炼自己、善待自己[935]

  • 死亡能让每个人“觉醒”,但你不必等到那一刻[795]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1109]

  • 当你成为爱,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向你![917]

  •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无念、无相、无住[1444]

  • 成年人最好的自律:低配生活,高配灵魂[1252]

  • 痛苦和情绪都是自己“想出来的”[1381]

  • 从觉醒到解脱[1346]

  • 人世间是灵魂的大考场,你能过关吗?[201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