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0]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4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07]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3]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07]

  • 清茶饮语[121]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2]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28]

  • 对松悟禅[142]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7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4言生说禅 >> 正文


    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么?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来自:网络   已阅:937   时间:2022-11-2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

      有何有复有何无?承许是非悉何有?

      无境有境之法性,离诸取舍离戏论,

      本来性中无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

      在入定于最甚深的般若空性之前,先要用因明和中观的观察方式来抉择,一切万法在显现许中,仅有梦幻般的明分,实际上连微尘许的实质也没有。因此,最好学习《入中论》和《中观根本慧论》,通过反复观察,内心就能生起稳固的定解。有了定解,就可依照定解而修行,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的一样。我建议大家,每年都要学习《定解宝灯论》,因为里面不但有很多理论上的窍诀,还有很多修行上的窍诀。若懂得这部论典,很多理论和实修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现在如果入定于般若,显现许决定不会有。虽然在眼耳鼻舌等根识前,梦幻般的显现无欺存在,但若入定于般若的境界,什么都不会有。

      “有何有复有何无?”说有,怎么会存在有呢?既然有都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无呢?因此,有和无皆了不可得。但现在有些法师,在讲《金刚经》时偏偏说:一切都没有,观为空性就可以了。若执著为空,想趋入现空双运就很困难,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一样,会将现空双运理解为,如同黑色和白色的绳索搓在一起。

      “承许是非悉何有?”若承许是与非,比如是这种智慧,不是这种智慧,这两者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有。

      “无境有境之法性,离诸取舍离戏论,本来性中无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所谓法性,没有对境法界与有境智慧的分别,远离对善法等的取和对恶法等的舍,以及有无、常断、来去等戏论,也就是说,本来的法性中没有智慧。如此坦然安住,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成了真正的修行人,或大丈夫、无上士、佛菩萨。如《月灯三昧经》云:“诸法不可得,无有法可证,如是知于法,能解佛菩提。”

      但这种境界,凡夫人是不可能获得的。因为凡夫人断除了有,就会执著无;遣除了无,就会执著有。不过若认真学习中观,也可获得相似的境界。若谁安住于真正的境界,他就证悟了法身。如《入行论》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因此,所谓的修行,就是证悟远离任何相的不可思议法性。若认真闻思修行中观或大圆满,就可达到这种境界。

      在真正懂得现空无二的道理后,就会对无量无边众生生起悲心。如龙猛菩萨云:“若从内心悟,本无生法性,于溺轮回众,自然生悲心。”意思是说,如果从内心真正证悟了一切万法本来无有产生的法性,对沉溺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悲心。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因此,证悟空性的人,不可能对众生不理不睬,尤其在遇到可怜的众生时。而且,其产生大悲心,也不需要依靠外缘,自然而然就从内心生起。可惜,现在社会很多人,只知道人民币、烦恼、痛苦、快乐、幸福等常用名词,连什么叫法性、众生、轮回等都不清楚。

      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译师叫卓弥•释迦益西(公元994—1078)。他去印度求学时,上师们告诉他:你去印度求法,一定要记住三句话:第一,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你应认真求学;第二,般若是佛法的核心,你应认真求学;第三,密法是佛法的精髓,你应认真求学。他到尼泊尔和印度呆了二三十年,按照上师的教言求学戒律、般若、密法,后来回到藏地弘扬佛法,翻译了许多显密经论。

      从他上师的教言可以看出,学习戒律、般若、密法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但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并应着重学习。而本论显宗和密宗相融,佛教的根本戒律、佛教的核心般若、佛教的精髓密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字虽然不多,但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到藏地求到这个法后,回到自己的地方认认真真地实修,内心对法性空性一定会生起感悟,那时自然而然会度化众生。

      如果一个人内在有大悲心和智慧,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欢迎,就像《萨迦格言》所讲的一样 。而愚者,无论到哪里,人们都会呵斥。所以差别还是很大的。正因如此,若内心真的有感悟,不管到哪里,都有弘扬佛法的机会,面对任何事情都有智慧、能力应对。所以,我们无论是到藏地求法,还是在其他地方通过不同途径来了解佛法,都应以本论的金刚语来充实自己。当然,不仅听受,还应牢记;不仅牢记,还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若能如此,对生活、解脱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法世法之界别[205]

  • 什么是外道?[318]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450]

  •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893]

  • 佛法是怎样看待“人性”的?[763]

  •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心有何用?[1022]

  • 人生靠什么?[932]

  • 用佛法治愈你的精神内耗[1618]

  •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789]

  • 佛法中的“药”[1106]

  •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978]

  • 从佛法中汲取生活智慧——跟工作压力说再见[957]

  •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1060]

  • 内卷?内耗?佛法教你如何获得“松弛感”[1046]

  • 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927]

  • 滚滚热浪中,共庇佛法之清凉[894]

  •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1358]

  • 现实这些难题,佛法给你解答[1121]

  • 懂得随身携带佛法[1156]

  • 太虚大师:佛法之真价[15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