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很多人的烦恼来自于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小时候迎合父母,上学后迎合老师、同学,成年后迎合家人、伴侣、领导,老来迎合儿女、晚辈,难以活出真正的自己。有时心里憋着委屈,便做些什么企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弄得大家都很累。其实,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无须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也无须要求他人按自己的喜好行事。
首先,得认清一个事实,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甚至让自己在乎的人满意,也是一种奢求和妄想。
凡夫心念无常,活在坚固的“我执”中,“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即使血亲手足,也可能因一些事生出嫌隙,反目成仇。
佛陀如此高尚的人格、圆满的智慧,对一切众生如独生爱子般慈悲宽容、爱护有加、殷勤度化,但仍不免遭人冷眼、嫉妒、陷害。
连佛陀都办不到的事,处在凡夫状态的我们又怎能如愿?
其次,要看清楚,取悦迎合他人的背后,有烦恼心理在作祟。仔细观察内省,可以看到以下心理成分:
贪著:渴望被肯定、被认同和赞叹,以此获得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成就感。然而,有贪著就有痛苦,一旦得不到认可,就会觉得付出不值得,或者自我否定,失去前进方向和动力。
恐惧:害怕跟别人不一样、不合群,恐惧被孤立、抛弃。于是,做种种违心的事讨好他人,获得安全感。
自卑:自卑是慢心、不平等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内心设定了某些标准,达到就是成功,高人一等;达不到就是失败,卑微低贱。
这些烦恼心行的基础上,还会继续衍生发展出谄曲、怨恨、嫉妒、欺诳等等不良心理。
所以说,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喜欢自己,不仅难以达成,还积累、强化、滋长不健康的心理,后患无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不用理会、顾忌别人的看法呢?
很多人喜欢引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来为自己的我行我素背书。事实上,这里存在很大的误解。
所谓“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剧本《禁闭》(No Exit)中的一句台词。萨特本人解释道,这句话并不是笼统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实际上自我选择可以决定自我存在,当然也可以获取自由。
“他人就是地狱”主要有三层意思:
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所以,自他关系并非绝对对立。与人相处是否会让自己不自由,不在于别人的表现和态度,关键在于我们自身能否如实认识自己、对待他人,并正确看待来自外界的评判。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自他相处的平衡点?世间流行的说法是“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如果只是无愧于这个妄想颠倒、生灭变异的“凡夫心”,那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即使做错什么,也是情势所逼,迫不得已,总有理由将所作所为合理化,为自己开脱。
因此,不妨借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种的“不负己灵”,明确人生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
一方面,认识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具足圆满的慈悲智慧、神通自在、功德庄严。
自他是平等不二的,我们既不必讨好、迎合他人来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佛性,发菩提心,尽己所能提供帮助、随顺众生。
另一方面,我们虽身怀宝珠,但依旧蒙尘,被烦恼、业力所系缚,必然存在很多缺点和短板。
因此,需要善于聆听、虚心受教,通过他人这面镜子照见更完整、真实的自己。并且,勤修善法,对治烦恼,不断开发内心的无尽宝藏。
如此,既能够独立自主,不用在讨好迎合中迷失自己;也不必特立独行脱离大众,与人和谐相处,在利他的过程中完成真正的自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