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2]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31   时间:2022-10-2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0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唐朝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师。律师自幼就和别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礼,正视听,肃仪容,天性严正,真是希有难得。

        道宣律师从小就勤诵经书,长大以后正式拜师求学,只要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师学者,无论多远,他都一定前往参访求授,于是外通百家诸子之说,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十七岁正式出家,对于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彻,并能自然而然地持守精严,不论在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样。因此他高洁的品格所流露出来的气质就如莲花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能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与幽冥。

        他为了保存并发扬佛法,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发掘出来,而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总之,道宣律师的德行超于三界之外,道业为众人所共同尊重,因此感动了诸天神祇,自动地护持在他的左右。

        根据《纂灵记》一书的记载,道宣律师曾经到山西清凉山境游方参访,一天走到五台山之一的中台山,刚好日暮西沉,律师便歇了下来,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禅定。这时有一位天界童子来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师出定后就问他说:“你是什么人?”

        童子答道:“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释天主的命令,来此五台圣境巡视。听说您来到了五台山,因此特地赶来侍候。”

        律师便说:“依据《华严经》上的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应化的道场,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间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圣人的境界呢?”

        童子回答说:“大圣境界,固非凡夫二乘可得而知。我,凡夫也;师,二乘也。若以有思惟心,求不思议境,则殆矣。师岂不闻一法无异,三人殊见者乎?盖随其各具业报之眼有殊,而所见亦异。若某所见清凉山,碧琉璃色;诸台麓间,皆杂宝林,光明焕发,日夜无间。而菩萨住处,非我所及也。(大圣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用有思维的分别心来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得的,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着各各不同的见解和分别了吗?要知道随着各人不同业报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见便自然有别。我实在地跟您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颜色,在诸山的中间,都有宝林间杂其中,发出了焕耀光明,无论白天夜晚这些光芒都在闪铄相映着,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驻锡在什么地方,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说完这番话后,童子就隐去,再也不出现了。干封二年冬天,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示寂。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制赞说道: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龙魔归依,岳神奉侍。
        声飞五天,辞惊万古。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292]

  •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294]

  • 佛菩萨的“说话技巧” 快快学起来[308]

  • 一切境界,皆可作​「增上缘」[361]

  • 独处,是一种境界![351]

  • 慈悲的四重境界[426]

  • 找准自己的位置[569]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651]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55]

  • 佛菩萨的眼睛为何总是半闭半睁?[630]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894]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712]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918]

  • ​说话的最高境界[823]

  • 佛菩萨的手印都有什么“暗示”?[837]

  • 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1324]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877]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1104]

  • 生命的最高境界![1172]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71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