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然而如果进一步去探讨慈悲的真义为何,则不一定人人都能了解。《法华义疏》说:“慈悲即拔苦与乐。”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慈悲”是菩萨“施化之本”(《妙法莲华经文句》),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宗镜录》说:“以菩提心而为其因,以大慈悲而为根本,方便修习无上菩提。”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意义;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
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摩诃止观》说:“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慈悲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就是慈悲。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
《观音玄义记》说:“慈悲即是誓愿。”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慧、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会说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就会为此人求情说:“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的意思,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