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39]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63]

  • 人性四大弱点[154]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1]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47]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1]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
     
    [ 作者: 宗性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960   时间:2022-10-2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0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第一个方法:以慈悲心来开启快乐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都是自找的。常有人跑来抱怨,说:“师父,我气啊!”我说:“干嘛呀?”他说:“气死我了!”我说:“你是谁呀?”

        我希望将来你们生气的时候,也这样问一问。你一边说:“气死我了!”下一句就接着问:“我是谁呀?”想三秒钟后,管他的,懒得气了!

        “我”是谁呀?谁在气“我”啊?就是因为有“我”,才有气!要是没有“我”了,气从哪儿来啊?

        所以,生气、不快乐的根源就在有“我”。生活想要有质量,就需要用慈悲来忘掉自我。如果多想别人、慈悲待物、慈悲待人,哪儿还会有那么多的不开心呀!

        平时,我们一起床,一睁眼,就对着家人喊:“饭做好了没?”嘴里一边吃着现成饭,一边还抱怨:“怎么这么难吃呢!”走在大街上也抱怨:“你怎么走那么快?怎么不走我后面!”别人的车开得比你快,你就受不了:“怎么比我还开得快,我要超过他!”走进单位里面,看见同事了:“他怎么来得比我还早!” 在任何时候,你都用对立面来看人,怎么会有快乐呢?
    佛法讲,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肠对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乐,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早晨起来,看到家人的第一个反应就要想:她今天早上这么辛苦,给我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想别人。
    如果你能够把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想象成一次快乐的聚会,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会是愉快的,你的工作一定会是轻松的,你的心情也一定会是舒展的!

        第二个方法:用智慧创造洒脱人生。

        什么是智慧?学会吃亏就是最大的智慧。过去人常讲“吃亏是福”,但我今天告诉大家,吃亏不仅是福,吃亏更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会洒脱起来,才不会斤斤计较。就像《插秧偈》里唱的:

        手揑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我为什么要提到这首歌?因为刚才讲了“吃亏是智慧”,不要吃不得亏;还有“无言之教”,不要擅自好争,不要老是事事冲前。所以,“退步原来是向前”,退后一步,自然宽。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人生的大智慧。

        第三个方法:在追求中实现超越。

        很多人对我讲:“佛教是消极的,佛教是讲空的,什么东西都不要。”这是佛教吗?不是。

        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是追求与超越。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要与不要之间,善巧地把握。佛教主张,在追求的当中、在拥有的当下,能够从中超越出来,而不被它束缚。

        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生活品味,追求生活质量,但还是不快乐呢?因为他们被品位束缚了,被艺术束缚了,只有追求,而没有超越。

        你们不是常常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吗?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前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就是追求,就是要有;但是后面的“若无闲事挂心头”,就是超越。

        因此,要想生活有质量、生活快乐,在追求的同时,一定要有超越的心态。

        所以,“有”好不好?也好也不好,看你怎么拥有,有没有超越的心态。“没有”好不好?同样的道理。“有”与“没有”都要超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法世法之界别[181]

  • 什么是外道?[282]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387]

  •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871]

  • 佛法是怎样看待“人性”的?[729]

  •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心有何用?[967]

  • 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么?[898]

  • 人生靠什么?[889]

  • 用佛法治愈你的精神内耗[1595]

  •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757]

  • 佛法中的“药”[1080]

  • 从佛法中汲取生活智慧——跟工作压力说再见[932]

  •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1042]

  • 内卷?内耗?佛法教你如何获得“松弛感”[1031]

  • 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904]

  • 滚滚热浪中,共庇佛法之清凉[872]

  •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1332]

  • 现实这些难题,佛法给你解答[1079]

  • 懂得随身携带佛法[1139]

  • 太虚大师:佛法之真价[148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