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9]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29   时间:2022-10-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0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实在现实的人生中,学习领悟后也往往会经历九种境界。

        修行便有九个境界,一个人主动吃苦的层次,决定了修行的境界:越能主动吃苦,越不会受苦;吃苦层次越高,越远离痛苦。

        修行第一层

        是独立思考,吃大脑的苦,修行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中才能探索人生,冷静判断才能攫取智慧,吃大脑的苦,便是第一层修行。

        修行第二层

        是读书学习,吃寂寞的苦,人皆道学习好累,读书好苦,但不降伏自己躁动的心,不面对寂寞的枯燥乏味,便无法面对未来的困难和压力,读书与学习,乃修行第一要事,吃寂寞的苦,便是第二层修行。

        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

        修行第三层

        是改变自己,吃成长的苦,人的经历越少,越对环境不满意,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在,人的修行越深,越对自己不满意,努力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命运,越是不顺心的时候,越应该努力让自己成长,吃成长的苦,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修行第四层

        是克制精进,吃自律的苦,真正使你强大的,是你的克制与精进,修行,永远不要放纵自己,少一点奢望,多一些克制,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精进,有自律,常自省,能自胜,不断自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吃自律的苦,是第四层修行。

        修行第五层

        是卧薪尝胆,吃尊严的苦,修行,不是为了挣得面子,修行,更不是为了维护尊严,面子和尊严,是无数人坚守的执念,却是修行路上的障碍,卧薪尝胆,不贪图安逸,主动吃苦,才能苦尽甘来,浴火重生,吃尊严的苦,是第五层修行。

        修行第六层

        是不走捷径,吃实干的苦。人这一生,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没有凭空降临的好运,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修行没有捷径,实干才能前进,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吃实干的苦,是第六层修行。

        修行第七层

        是永不松懈,吃目标的苦。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断奔跑,固然很苦,固然很累,但这是不负此生的最佳方式,吃目标的苦,总好过吃现状的苦,吃奋斗的苦,总好过吃落后的苦,不要想一劳永逸,不要懈怠自己,永不松懈,时刻奋斗,吃目标的苦,是第七层修行。

        修行第八层

        是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不迷失,需要的是内心强大。古话说得好:“哀而不伤。”遇到很痛苦的事情,我们可以悲哀,这是自然而必要的情绪状态。但悲哀的同时,得保持一份觉察,仿佛有第三只眼睛在看着这一切。

        你明白自己为何悲哀?究竟悲哀的是什么?甚至知道会悲哀多久,如何做才会不那么悲哀?不能迷失在悲哀的情绪海洋中。说实话,遇到大的人生挫折,如车祸、火灾、亲人死亡、离婚等,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通常有一类人能做到:有着坚定智慧信仰的人。他们往往对生死、对无常、对姻缘有着清醒而超脱的认识。相反,没有智慧信仰的人,则容易在挫折来临前,觉得自己充满能量,一切都在掌控中,自己能改造自然、决定命运。然而一旦意外发生,就立即陷入莫大的无助、慌乱、痛苦之中。

        有一次听到一位法师给居士们讲经,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佛教里谈“妄想”,即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只是虚妄,但有两个念头却无比真实,并提倡大家常念,那就是:念无常,念死亡。

        我们从中也许也能学到一些:念无常,让我们更珍惜当下的一切;念死亡,让我们更能放下。

        把得失放轻些,那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失去时,才不会如此迷失。也许外界影响力太大了,你在情绪中迷失、失控了,但当你内心拥有足够的智慧,能让你一段时间后,还是能慢慢恢复,有着奇妙而伟大的自愈力。

        为什么我们要修养足够的人生智慧,让自己的内心强大?焦虑时代,空气里布满焦虑因子;人是情绪动物,而情绪又具有易感染性。这是我们要让自己内心强大的两个理由。

        修行第九层

        当你有一天忽然进入一种境界,惊而不乱,是一种淡定。

        古人云:“苟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几可任事矣。”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受委屈。正如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者无二三。”

        问题是,遇到委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不少人会把委屈化成愤懑,失去理智,大吵大闹。或者,从此消沉下去,破罐破摔。尤其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自信无畏,干事创业的心气儿很高,但也容易听不进批评,受不得委屈。

        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极端的个案,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委屈,不可能总落在你一个人头上。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这次受了委屈,领导、同事都会看在眼里,大家会觉得欠了你什么,此后呢,便会想着法儿去替你找补。可你这么一闹,大家对你的内疚也就烟消云散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相反,受了委屈,你依然兢兢业业做事,谦谦和和做人,领导和同事对你会倍加钦敬。下次,委屈决不会再落在你头上。很多年前一位领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你真正付出了,真正尽力了,这次欠了你的,以后连本带息都会还给你。”

        其实,委屈是对一个人的考验,也是对个人能力的砥砺。古人不是说过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于此,遇到委屈,我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做到位。为什么委屈偏偏落到了自己头上?如果确实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到位,借此加以改进,岂不善莫大焉?

        退一步讲,即使是百分之百被冤枉了,也没有必要像祥林嫂那样到处抱怨,更不要去找领导大吵大闹。切记,那样于事无补,只能“连本带息”都搭进去。正确的办法是: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要把委屈,当做砥砺自己提高的硎石。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

        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里,杨绛先生曾感慨道:“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人生是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我们一路朝圣而去,不是为了遇见谁,而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拥有仁善的德行,坚韧的品质,自省的觉悟,无论成事与否,都将无愧于心,无悔于行。

        修行路上,不要为了得到什么而去修行,而是放下什么而去修行,希望你能明白:人生无极致,万事莫强求!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318]

  •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308]

  • 一切境界,皆可作​「增上缘」[377]

  • 独处,是一种境界![363]

  • 把吃苦当成吃补[358]

  • 爱不足则多情,精不足则多食,识不足则多虑![434]

  • 从容的人生 在于平衡快与慢[444]

  • 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445]

  • 一个人熬过了所有的苦,就懂了[450]

  • 慈悲的四重境界[443]

  • 卸下你的累[528]

  • 找准自己的位置[578]

  • 修行16字精髓,道破天机![706]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667]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66]

  • 人越来越沉默,原因不是心寒,不是无奈,而是……[737]

  •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601]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912]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722]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92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