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9日 佛学研究网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唐·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昨天是寒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露水更多,昼夜皆带寒意,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北方的枫叶渐渐由绿变红,寒露在清晨的枝叶凝结,可以隐约听见冬天的脚步了,而南方的秋意也已渐浓,蝉噤荷残,开始了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一批批的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开始了最后一拨的大举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海边却出现很多纹色似鸟的贝壳,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明明是百花凋零之时,菊花却一枝独秀,从容绽放。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千年前的宋朝诗人王安石在庭院散步,忽而一阵风来,诗人打了个激灵,草丛的露珠串串滚落,沾湿衣衫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他乡的朋友,不知他是否有添加衣裳呢?古谚中也满是应对寒气乍起的智慧: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露珠已寒光四射,冷气袭人;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不适宜再赤脚趟水或踩青了;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应注意添衣防寒,尤其是腹部的保暖。
无论天高云淡的旷远清飒,还是霜草幽花的幽妍细腻,秋日的景致总和露水联系在一起。古人善于通过一滴露珠的变化,感知天地间不易察觉的细微差别,白露才刚“露凝而白”,寒露就已“凝结为霜”,这一点晶莹剔透的露色,不仅让略显枯燥乏味的秋天有了灵动的光泽和神怡的诗意,也是学佛者的“百草头上祖师意”。
永觉元贤禅师示众: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夜金风透幙,玉露垂枝,素月流辉,碧天如洗。落叶点点飘林,寒蛩声声入耳,帘外之青山尽曙,江中之白浪摇光。祇此因缘,还有佛性义也无。若说有,错认驴鞍桥;若说无,面南看北斗。毕竟如何,咦!不因夜来雁,怎见海门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