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02]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01]

  • 对松悟禅[120]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3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45]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60]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15]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65]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5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2]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7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20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3菩萨信仰 >> [专题]c3菩萨信仰 >> 正文


    什么是菩萨?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40   时间:2022-10-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0月7日    佛学研究网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译为觉,萨埵翻译为有情。觉即上求佛道之觉,属于自利。有情即下化众生之有情,属于利他。因此,菩萨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的名称。

        菩萨境界,就好比渡河一样,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则在水中流,此岸譬喻生死轮回,彼岸譬喻涅槃圣地。菩萨自了生死,则不住于生死,如不住此岸,虽证不生不灭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这也是佛教积极救世的一面。

        须知,菩萨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众生个个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未成佛而先发心度人,便是菩萨境界。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以成为菩萨,因此而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通常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据《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共分五十二阶位,即从初信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则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为我们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我们身为凡夫,如果在听经闻法之后,只有自利则是小乘,如果不但自利,并发为众生而听经之心,听后能够善巧劝化一切眷属,亲戚朋友,使大家懂得,都能够去行持,此心即是菩萨心。

        菩萨重在舍己利人,是积极救世的。无论是放生,还是看经拜佛,念佛烧香,能够将此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普及大众,皆得利益,希望世界和平,大家离苦得乐,此即菩萨法门。

        比如念佛,为欲度脱众生而念佛生西,念到一心不乱,临终往生,亲近弥陀,再来度生,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念佛,似为自利,其实其心为众生而念佛生西,是菩萨心肠。即一面念佛,一面劝化众生,此亦是菩萨之道。

        同样,若以自己功夫尚未成功,为度生故,住茅蓬而苦修。身虽住山林,不与民众接近,然彼以度生为前提,即是菩萨事业,以打破我见,牺牲一切,所以动静无非菩提道。

        因此,我们作为弟子,信佛学佛,凡看经念佛拜佛等等,应发积极救世之心,力虽不逮,只要发广大心,有愿必成,如是方有菩萨的资格。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就度人上瘾了[222]

  • 观音和地藏信仰[304]

  •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318]

  • 文殊和普贤信仰[571]

  • 怎样才名为菩萨[401]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538]

  • 自信的人都有三个层次,你在哪一层?[559]

  • 菩萨的概念是什么?[650]

  • 你信仰什么,生命就走向什么[750]

  • 如何应对那些你无能为力的事[653]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998]

  • 菩萨六度万行,为何“布施”第一?[1113]

  • 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413]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1701]

  • 错误迷谬,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1123]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792]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041]

  • 该醒醒了!所为何事竟遭静波法师一记棒喝[1768]

  • 菩萨的说话之道[1978]

  • 选择了信仰就需要面对与担当[182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