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北大老教授把学佛几十年的亲身体会浓缩成了“三句话”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19   时间:2022-9-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9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禅宗,但对于那些禅门公案,大家又不知道具体是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要从何修起。

        那到底什么是禅?

        其实禅并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中间,就是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北大哲学系老教授楼宇烈根据自己学佛几十年的体会将生活中的禅修入门方法浓缩概括成三句话:

        【上联】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下联】行慈悲愿 启般若智 证菩提道

        【横批】活在当下 做本分事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是唐代赵州禅师的道场,做本分事就是赵州和尚在接引学人时讲的一句话。他的弟子不明白什么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释说:“树摇鸟散,鱼惊水浑”,就是这样很普通的事。

        禅也是如此,你现在在干什么,那就继续干什么。因为一般人都不太安于自己的现状,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而且总觉得现在是委屈了我这个人,而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所以,能做好手里的本分事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禅正是要在这个地方考验你、锻炼你。

        不是让我们离开现实世界去幻想一个怎样的境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让你去体认你的自我。很多人会问高僧大德,“你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烦恼啊?帮我解脱掉困住我的绳索啊?”高明的禅师就会反问,“谁绑住你了?”其实,根本没有人绑住你,是你自己绑住你自己的,我们有句话叫“自寻烦恼”。你自己有了分别心,自己讨厌这个现实生活环境,想跳出这个现实生活环境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可是,真的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没有!

        表面看,或许你能跳出这个环境了,但不过是放下这个包袱又去背上另一个包袱,逃出这个牢笼又去钻进另一个牢笼。所以禅宗是非常强调当下就觉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没有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把烦恼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你急切地想要离开现实世界要去寻找一个清净完美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烦恼,因为你找不到。所以,从当下的本分事做起,做好你现在应做的事,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这和“做本分事”是相通的,但对人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虽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的内心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事情的评价,是否会因为别人说了风凉话你就不高兴,别人赞扬你就心里舒服呢?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然后不动心、不起念。

        计较这种种好坏与评价,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八风吹不动”,这“八风”就是:利、衰、毁、誉、讥、称、苦、乐。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就曾留下了“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典故。

        “利”就是顺利,“衰”就是衰落,“毁”“讥”就是毁谤你、讥讽你,“誉”“称”就是赞扬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这种八种情况下都能不动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养的。有时尽管你嘴上会说“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就不在乎”,可是我想当别人说你几句风凉话的时候,你可能心里就不太好受。别人要是吹捧你几句,你虽然表面上说“哪里哪里”,可是心里面却可能暗暗自喜。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能克服这一点,必须禅修达到相当的境界才行。

        八风”里不仅有毁、讥,要能忍得住,而对于称、誉,内心也要不为所动,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成自在人

        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吗?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写的佛、菩萨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心经》的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怎样才能成自在人呢?什么是大自在境界?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这句话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过这个要说的是,你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相状所牵动,你虽然整天在吃饭,走路,但不会被米、路这些外境所干扰,而你又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外境。

        禅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东西都见不着,好象这样就不会被外境干扰了。其实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要是你的心不净的话,你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可能比你在这热闹的地方更多。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活在当下

        对应上面这三点,再加上“行慈悲愿”,经年累月的修心修行,自然能达到“启般若慧 证菩提道”。如果要给这副对联加个横批,那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佛教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躲进山林、脱离世间而修行,恰恰相反,是从从当下做起的。禅宗是非常注重现实的,我们的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

        好比戒烟的人总想明天不抽了。可明天抽完又想再等明天,这样永远没有当下,也就永远戒不了烟。离开了当下你什么也得不到。如《六祖坛经》里多处提到的那样: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参悟一下,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上,您是怎样做本事分、持平常心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顶![107]

  • 过好每一个当下[208]

  •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240]

  • 想要安乐自在,推荐你这么做[305]

  • 《心经》中藏着收获自在的秘密[505]

  • 菩萨的十种自在[530]

  • 当你悟透自己时,活得就自在了[396]

  • 公元500年,达摩为惠可安心;2023年,你用什么给自己“安心”?[63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龄[606]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635]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732]

  • 许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628]

  •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718]

  • 送给晚上睡不着觉的人[878]

  • 定期除去心里的杂草[835]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94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907]

  • 减少精神内耗的7件小事[1263]

  • 人生要学会三“放”,更自在![866]

  •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的发生[108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