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在古代,禅僧们常将所见所想贯通佛理,化为清词丽句汇进诗词,是为禅诗。
禅僧们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无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
不可凑泊的禅悟思维,形成了禅诗的审美现量境、如如境、圆融境、日用境,以及与之相应的澄明高远、色相俱泯、圆融谐美、质朴自然的美学风格。
一首禅诗一种感悟,让我们一同在禅诗中,寻找平静的力量。
岩前静独坐,圆月当天耀。
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二七七
禅心似月,故禅者爱月。也许再不能找到一种意境比月光更莹彻沁透、冰清玉洁,透彻人的精神灵府而又蕴含万物。诗中描绘了泯灭一切境界的禅境,虚实相生,内外通脱,消融了所有界限所置的差别,生命若如处于无边的开阖状,一派平坦开阔。
碧玉长柯雪色衣,夜深看见也相疑。
数行鹭立波心月,拍手惊他不肯飞。
[宋] 北涧居简禅师 《白莲》
皎洁月光下,白莲的长茎如玉清净,素洁的花朵如雪纷披。诗人对着碧波之上的几行白鹭轻轻拍手却不见其惊飞,才蓦然释怀:此莲者,非鹭也。禅谓: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眼前之景、象、情皆是世俗眼光所见,因生疑而生悟,是物象情景的交融和无碍之体现,禅在境中,境即是禅。
霁雨牵野情,孤舟遂兹赏。
积水连远空,落日垂万象。
岸回云独随,山转泉更响。
望望极寒源,由言放轻桨。
[宋] 释行肇《泛若耶溪》
诗人独上小舟游赏雨后初霁:苍茫积水,落日万象,云随迢岸,寒源极尽……描摹了经过急水、路转之后,进入远离源头的宽平水面,放松轻桨,若与溪水共语的陶然心境,引人入胜,仿佛将你也带进了远在若耶溪又近在咫尺间的那片无比美丽的水色山光。这些浩大平阔的意象是禅的单纯、真净之美的流露,是诗心从禅的真如之源那里营造出的一片新生机。
或淡或浓拖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
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
[宋] 释原妙 《云庵》
当修行之人将佛法的精神贯彻进生活中,便会在每一件细微琐事上感受到佛的指引与浸润。所谓禅意生活,一毫一动都是禅,禅就是一切,是生活本身,也是你正在专注的当下。当你感悟到这种物与禅无差别的心灵状态,便能时时修行、事事精进,心态也将愈趋敛纳、平和。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心灵的明镜若蒙上了闲事的尘垢,现前的万事万物亦将失去本来面目。一旦抛开世俗的名利欲望及无谓的烦恼,心镜也将回归清丽明亮,饥吃困眠便也有占断风光的意义。日日安详,季季安祥,目光所到之处无不充满着美,俯首即拾。
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不难感受,禅诗中的清净、寂灭、无欲都不是枯燥的,相反,是带着充盈的美感的。因为诗人的心地湛然澄澈,所以所见所感总是平淡不惊;因为目光所至没有拣择分别,所以能够随处取象随处见真。这是外境与心境的自然转化,将奇特还原于平常,将至味回归于淡泊,极为独特又极为平凡。每一首禅诗都能予你一番意味深长的感悟,以此相悟,你的心必定有所皈依。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