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6]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4]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0]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0]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1]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4]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9]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跋山涉水,只为众生
     
    [ 作者: 怀劼   来自:师父曰   已阅:1369   时间:2022-9-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9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不知道你的记忆里,有没有保留着86版《西游记》电视剧里,“车迟国斗法”的片段——

        在虎、鹿、羊三位“大仙”和唐僧师徒赌上信仰和性命的三场生死对决中,就连平日里只会被妖怪抓走、被御姐逼婚的唐长老,都亲自走上擂台,用他最擅长的坐禅,为斗法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斗法,表面上是法术神通的周旋,实际上却是佛道之争的碰撞,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其实也是一种真实历史的侧写。

        因为佛道之争,不但存在在各种神话小说、评书话本中;在真实的历史里,有记载的佛道之争也多达14次。

        今天,就让我们回溯时光,将视线回到千年以前,看看佛道之间的第一次争斗,以及佛教初入中原时,面对着怎样的局面。

        一、明帝梦金人

        时间: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地点:洛阳白马寺;斗法参与者:佛道两派大佬。

        当此之时,皇帝与诸大臣亲临现场,作为最有身份和地位的围观群众,来见证这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时刻。

        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斗法的细节又是怎样?双方的交锋是势均力敌,还是一方碾压了另一方?

        也许真相早已在历史的冲刷中渐渐隐没,留给后人的记忆,大抵不过白马寺是我国第一个佛教寺院;而代表佛教“出战”的两位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也成为了我国佛教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高僧,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

        关于此二人来华,还要从永平初年,“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说起。

        相传汉明帝刘庄在某夜做了个怪梦,在梦里他见到一位身高六丈、周身闪着金光的神仙在宫殿上空盘旋飞行。

        次日,明帝召群臣解梦时,太史傅毅说道:“臣听闻西域有神,名字叫佛,周身金光环绕,可飞身于虚空之中,陛下所梦,大概就是西方之佛吧!”

        傅毅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精通易术,学识渊博,他的这个“听闻”,源自“伊存授经”的典故:

        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带着《浮屠经》来到了中国。

        这本《浮屠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经,只是一些基础的佛教常识,但它却让我们知道了,遥远的西方曾有过一位佛祖。

        经过傅毅的一番解释,汉明帝当下拍板,决定派人前往天竺,寻访佛法。

        于是,由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尊等十余人组成的西行使团就这样出发了。

        这一路上,他们走过绵延山脉,跨过急湍奔流,翻过险峻幽暗的深林,穿过荒无人烟的大漠,意欲为天子寻得那梦中的神明。

        当西行使团来到月氏国,也就是现今乌兹别克斯坦临近阿富汗的这个地区时,和摄摩腾与竺法兰相遇了——倘若世间真有神迹显现,莫过于这场跨越了千山万水的相逢。

        二、千万里相逢

        在梁代著名佛教史学家慧皎所写的《高僧传》中,是这样介绍这两位高僧的:

        摄摩腾,中印度人,熟知各国风俗礼仪,对大小乘经都能够理解并且融会贯通,以行脚四方随机教化众生为己任。他曾以身犯险,在古印度交战不断的国家间往返劝和,宁可舍命也要换来和平,闻名于上下层社会。

        竺法兰亦是中印度人,他记忆力超群,可以背诵经论数万篇,是天竺一带很多国家学习佛法的老师,在当时也有着不小的声望。

        使团诸人遇到两位法师,均被二人的风度折服,加之法师和弟子们携带的经书六十万卷,以及白毡佛像等物,均是中原人很少得见的事物,众人便邀请他们来中原传法。

        法师们欣然应允,他们打心眼里乐意,将佛陀的思想,传递给世间更多的人们。

        于是,他们的行程路线再次更改,行团浩荡,驼峰颠簸,白马驮着贝叶经与佛像,一路向东;

        于是,再一次的跋山涉水,再一次的风雨兼程,终于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摄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东汉王朝的皇都洛阳。

        如果说西行使团出使天竺,是迫于“天子之命不可违”的压力,那么摄摩腾与竺法兰的东渡,依靠的仅仅是对信仰的坚定与虔诚。

        三、祖庭白马寺

        明帝对两位法师不辞辛劳、千里传法的精神很是钦佩,隆重接待了摄摩腾与竺法兰,下旨给他们最优厚的招待,并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了精舍供两位法师居住修行。

        这座精舍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国最早有出家修行人的开始,也是中国最早有僧人和寺庙的开始。

        它就是洛阳白马寺。可以说它从当时起便成了中国佛教的重心所在,同时也是日本、朝鲜、越南及欧美国家的佛教发源地和祖师之庭,直到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两位法师来到洛阳之后,很快便着手翻译佛经。

        千百年后,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里,各路人马为抢夺一本藏着宝藏的经书而你死我活,昏天暗地,好不热闹。而他们抢夺的经书,正是《佛说四十二章经》。

        事实上,这部经书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本汉译经书,当然也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佛经,翻译地点就在白马寺。

        汉明帝夜梦金人、高僧白马驮经的故事,几乎是普遍公认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

        而这段故事,则记录在《四十二章经》的序言中。

        《四十二章经》短小精悍,阐述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劝诫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

        摄摩腾和竺法兰前后一共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五部经书,但因为战乱与朝代变迁,除了一本《四十二章经》传诵到今天,其余四部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四、译经与斗争

        那段翻译佛经的时光,成了佛教终于在中国萌芽的标志。

        但那时候,佛教在中国并没有被广泛接受,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满腔佛法真意,却不能尽情传授。

        弘扬佛法的心愿,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恐怕也是难以实现。

        不知道他们内心,是否会也曾感觉到寂寞。

        同时他们要面对的,还有本土宗教的敌意与打压,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处提到的佛道斗法。

        在《佛祖历代通载》卷五,是这样回顾这次斗法的:

        最初,五岳诸道士见佛教如此受皇帝喜欢,又是隆重招待又是建立庙宇,心里很不平衡;

        于是他们提议,不如直接来一场斗法,比试一番高下吧!

        然后,只见白马寺南方,三座高台之上,分别放置了佛教与道教的经典。

        道士们率先发起攻势,点火向高台之上的两教经书烧去。他们自称道术高超,无论把道经符咒放到火上烤还是放到水里泡,都不会破损分毫。

        不过一瞬间,火焰熊熊燃起,势不可挡,顷刻间便把道经烧得只剩下灰烬。

        而佛经被烈火焚烧,却完好无损,甚至似乎更加庄严。

        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面,就在众人为刚才的景象大呼神奇之时,摄摩腾与竺法兰竟飘飞到空中,展现出诸般奇妙的神通,并念佛偈云: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泽,显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这首偈子的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教化,像云彩一样广布于世界;佛陀的法音,如甘露一样滋润了人们枯竭、爇恼的心灵。

        在清凉的雨露滋润下,许多良善的种子逐渐萌芽了,围观众人不由得打心底对佛教佛法,生出了亲近之感。

        事已至此,这场斗法佛教一方大获全胜。

        抛开故事里的“神话”属性,我们从时代背景来看,这次斗法的重要性在于,彼时佛教刚从古印度传来中国不久,根基非常薄弱,可以说这场佛道斗法,几乎决定了佛教能否在中国生存下去。

        当然,斗法的细节我们不必太过当真的,毕竟,基于立场的不同,拔高自身形象自己并贬低对手,是长久以来很多人都习惯运用的手段——

        在本次佛道相争的故事里,无论是对立教派的嫉妒,还是法师大显神通,反映的是当时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有着迫切的生存需求。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太多故事都是如此,正史与传说融合,记录与戏说相伴,真实与想象交叠。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幅幅亦真亦幻、异彩纷呈的文化画卷。

        五、自有后来者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摄摩腾圆寂并安葬于白马寺,这是他抵达洛阳的第六年。

        后人将他与竺法兰同葬于白马寺,墓葬东西相对。

        摄摩腾的墓碑前写着“汉启道圆寂通摩腾大师墓”,竺法兰的碑文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竺法兰生卒年不详,《高僧传》中记录其大概逝世于六十多岁,而摄摩腾,同样年岁不详。

        古往今来,东渡弘法与西行取经的高僧名士不在少数。但当白马寺的钟声响起,岁月又将我们带回了千年前,两位坚忍博学的高僧,也似乎依稀在眼前浮现。

        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在今天听来,也许荒诞不经,却并不乏浪漫色彩。

        我们无法想象,几近两千多年前,在那没有飞机没有高铁的古代,两位异国僧人究竟怀揣着怎样的信念,又走了多远多长的路,才从天竺一步步到了洛阳。

        但正如《JOJO的奇妙冒险》里所言: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属于摄摩腾与竺法兰的故事,也是勇敢者的故事,是信仰力量最真实而又最浪漫的体现。

        即便岁月已走过千年,这样的力量仍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很多人离去了,但自有后来者。佛陀的思想,因为有摄摩腾与竺法兰这样的开拓者、播种者,在寂寞中耕耘不辍,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让今天的你我,得以相见。

        参考资料:
        1.《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熊琬,九州出版社,2021年6月
        2.《浮屠经》考,方广錩,《国际汉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1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陀证悟的那一夜,发生了什么?[244]

  •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273]

  • 为什么所有众生都是佛?“全息理论”让你脑洞大开[321]

  • 5000多字的《金刚经》,为什么反复解释这2个字?[528]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843]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1253]

  •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1074]

  • 宋代译经目录考[998]

  • 愿求无上佛道,度脱一切众生[1055]

  •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2143]

  •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1525]

  • 什么叫众生[1839]

  •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2852]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442]

  • 慈眼视众生:带你走出社交恐惧[2467]

  • 为众生发菩提心,修成的是“自己佛”[2650]

  • 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2338]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2467]

  • 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试试这个办法![2234]

  • 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252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