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古人说:“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不要把有相和无相截然分开了。有相无相,烦恼菩提,涅槃生死,反掌覆掌之间,就这么简单。可这掌反不过来,什么原因呢?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太多了,积重难返。所以要悟,更要修。不要等到悟了再修。
下面讲六祖所说的两种三昧:“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中所讲的具体的修行法门,就是这两种。这两种三昧在许多经论上都有讲到。如四祖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就讲到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从理上讲,“一行三昧”是从事上讲。
法界一相、佛与众生无二无别,就是“一相”。通过三昧(正定)来认识法界一相、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之理,就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指的专修,专修一法而获得正定,所以叫“一行三昧”。《文殊说般若经》上面所说的一行三昧,是指“念佛三昧”。《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上面讲,“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想是凡夫”,就是讲专修念佛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具体修持的法门。
一相三昧是讲的理论,一行三昧是讲的实践;一相三昧是讲智慧,一行三昧是讲禅定。
六祖大师为什么要把两个三昧放在一起讲?因为六祖禅法的特点是“定慧等持”。“即定之时定在慧,即慧之时慧在定。”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究竟的修行法门。只修定不修慧,不一定是佛法;只修慧不修定,也不一定是佛法。只有以戒为基础,定慧齐修,具足戒定慧三学,那才是佛法。印度的许多教派,中国也有各种各样的气功,他们也修定,也修戒,但都不是佛法。他们没有般若智慧,不是无漏的,而是有漏的,所以不是佛法。
六祖大师所讲的这两种三昧,收在《禅海十珍》的第四篇。
六祖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座的以及不在座的人,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不要怀疑。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的疑心重,你一定要信,当下要相信自己就是佛。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大家看见茶几摆在这里,你心里就有了茶几的形相,这叫“相”;茶几是因缘所生,茶几的本身,并不是你心里的那个相,而是“法”。佛教说“一切皆空”,是指空去因果事实(法)上面所附加的妄念(相),不是说“法”本身也不存在。
茶几摆在这里本来是挺好的,可是你执著一来,要茶几这个“法”加上了分别之“相”,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来了呢?茶几是喝茶的,是放茶杯的,怎么把它拿来放经书呢?对佛菩萨不恭敬!这不行!它是茶几,不能当课桌!这是一种执著。第二个执著,茶几原来是放在方丈室的,怎么把它拿到法堂来了?挪用常住物!不行!这又是一个执著。这个茶几矮了,作讲经台不适宜,一点也不庄严!讲经台要高高的,那种两头翘的元宝台才能作讲经台。这个茶几人家屁股都坐过的,怎么能拿来作讲经台?不行!这都是在茶几这个具体的“法”上面所产生的“相”,和因果事实的本身(法)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想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就得把一切的名言、概念、执著都抛弃,一竿子到底,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这是《维摩经》上的话。这个心,在迷界,是指妄想心;在悟界,是指真如心。一切染净因果,都是从真如心或者妄想心产生的。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种智,又叫“一切种智”。既能彻底认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平等相,也能彻底认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差别相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这是只有佛才具有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声闻和辟支佛只有一切智,没有一切种智。所以成就种智,那就是成佛,不仅仅是声闻、缘觉。
智慧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根本智慧,是通达事物总相的智慧,也是认识一切法空相的智慧,又叫无分别智、根本智。声闻、缘觉、菩萨都有一切智。道种智,是了解事物差别相的智慧,是大乘菩萨的智慧,又叫差别智、后得智。只有佛的智慧才叫一切种智,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一切智和道种智在最高程度上的完美结合。
虽然只有佛才能证得一切种智,但佛的一切种智在我们自性里也是本自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智好比是定,道种智好比是慧,如果你能够定慧等持,那你就可以与佛无二无别。要做到定慧等持,你就必须要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通过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修行,就能证得一切种智。
无二之相,没有对立面,名为一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无相,一切有相都不究竟。只有离开了一切分别的智慧才是究竟的。僧肇大师《维摩经注》中说:“万物齐旨,是非同观,是名一相。”万事万物在现象上虽是千差万别,在本质上则一律平等,所以说“万物齐旨”。人有男相有女相,男相女相里边又有千差万别。人虽有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各种学说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说法。基督教看人的本质,说“人为万物之灵”。生理学家说人都具有本能的生理要求,比如说寒要穿衣,饥要吃饭,这些本能的要求每个人都是一致的。但种种学说都只讲到人类后天的一些特征。佛教说人的先天的共同本质,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所以自心能生万法,能造善业恶业,能够修行证果。种智,可以说就是佛性的别名。要想成就种智,就一定要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什么叫一相三昧呢?六祖大师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所谓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怎样才是一切处不住相呢?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为一相,是非平等,善恶同观,不生憎爱,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归于圆融无碍,成为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就叫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二之心、质直之心、没有谄曲、没有是非、没有憎爱,这才叫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是坐在这里不动,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道场。行,不动道场,纯一直心;住,不动道场,纯一直心;坐卧亦复如是。能纯一直心,能不动道场,当下就是净土。
极乐世界并不是只在十万亿佛土以外,我们现在听到外边有人在说话,你如果以无分别的心去听,它就是水鸟树林常说法,它就是在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果用分别心去听,你就会生烦恼:“我坐在这里听法、打坐,你却吵得一塌糊涂!”你的心就不安静了。所以只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当下就转变成为极乐净土。
又比如说小孩子,父母亲高兴的时候,把他搂在怀里,这里打一下,那里摸一下,他乐滋滋地,一点也不反感;如果他走到外边,一个陌生人轻轻在他头上摸一下,那可不得了,他一定哭得死去活来,说人家欺负了他,回到家里去投爷爷告奶奶,一定要去给他打抱不平。同样是那么摸一下,反应就有这么大的不同。这就是因为他的心在起分别。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随便就可以找到很多。心在起分别,所以不是纯一直心,不是纯一直心就不是道场,不是道场就不是净土。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行、一相,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说,修行这两种三昧的人,就像地里下了种子一样,尽管还没有发芽,总有那一天,会长出苗来,会结出果实。我们心地里有了菩提种,再用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来培养它,有朝一日,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普荫人天。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滋沾洽,悉得发生。
六祖说法,佛陀说法,历代祖师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能够普润一切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得益。前两天下的雨,我看就是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特别是北方,有这一场雨,那真是在下人民币!佛法对于渴求佛法的众生来说,也像普润大地的及时雨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佛性种子,遇上这场好雨,沾其滋润,它就会发芽,就会长出菩提苗。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六祖大师说,能够秉承我的宗旨的人,一定能够得到菩提,得到觉悟;按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去做,一定能够证到妙果。菩提妙果就是佛果。菩提之果微妙不可思议,所以叫妙果。
六祖这一段法语,言简意赅,切实可行,希望每一位听法的人,能够按照六祖的法语去做。决获菩提,定证妙果。
释曰:六祖说二种三昧,乃日用践履之捷径。据祖意:一相,则于境上洞达实相,不住幻相。一行,则心常质直,安住实相。心境皆空,与理冥符,谓之三昧。
编集《禅海十珍》的道霈禅师解释说:“六祖说二种三昧,乃日用践履之捷径。”说六祖二种三昧是我们在日常随时可以运用的修行法门,是一条能够开悟、能够证到菩提妙果的捷径,是最近的路、最方便的路、最稳当的路、最直截了当的路。
“据祖意”,据祖师的意思。“一相”就是在“境上洞达实相,不住幻相”,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对于一切事物,都要能洞达实相,要能了解、明白、体证实相,不要在幻相上流连。
“一行,则心常质直,安住实相。”一行,就是要纯一直心,心常质直,安住在实相上,不落第二念。落于第二念就不是实相,就是幻相,就是逻辑推理。只有第一念才是现量亲证,才是真实相。
“心境皆空,与理冥符,谓之三昧。”什么叫做三昧呢?心、境都空,与真理、与佛性相应,这就是三昧正定。下面道霈禅师引《文殊般若经》的话说:
《文殊说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法界一相,即一相三昧。系缘法界,即一行三昧。是理、行之别名耳。今祖意二种皆行,乃冥契于理,究竟无二也。
这是道霈禅师对这两种三昧简明扼要的解释。《禅海十珍》,是从浩瀚无边的禅宗法海里边精心挑选出来的最重要的法语,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信受奉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