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俗语说:“一草一木,皆为天定;一饮一啄,皆为前缘。”我们这一代人,有幸处在物质丰裕的年代,渐渐忘记了我们所享所用从何而来,也忽视了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的重要性。
古德云:人人知道有来年,个个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老话中蕴含的道理是那么的浅白、实在,人生在世,要懂得居安思危、备预不虞,也要懂得修福、惜福。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尽种来年谷”“修取来生福”是因,来年来生有粮有福就是果。因果是真实不虚的,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未来会不会好,取决于现在能不能断恶行善、净除罪障、积累福报和智慧资粮。
再反观现实,要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地球资源,不是“免费”的,更不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我们前世资粮积累的善果,当自珍惜和感恩。若我们不知节制、无度挥霍,就是折损福报,造下无量恶业,将给我们自己乃至子孙后代带来恶果。当地球资源枯竭的那一天,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将陷入无边的困境。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如果我们能从这个事件中,真正认识到因果循环,了解惜福的必要性,那就是“转祸为福”的起点。
那么,如何惜福呢?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
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如若这样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人们自然就知道惜福,纵有福气,也会加以爱惜,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所余的便留到以后享受。
佛教诸多经典中也都谈及“惜福”,比如《杂阿含经》中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都是在警醒人们不可过多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长保康泰。
把这样的智慧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在开水龙头时把它开小一点,够洗就好;
把洗手洗菜的水收集起来,用于浇花、冲厕,二次利用废水;
吃饭不浪费,预估自己的食量,若想多吃也等吃完再装;
合理控制用电,关闭待机的电器设备,自觉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可能以绿色出行代替自驾,节能减排
……
桩桩小事,皆是惜福。
对于我们而言,这也是把我们所学的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好方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