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苦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做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
第一种苦是“苦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
第二种苦是“坏苦”,就象苦于变化而不能满足。
第三中苦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
佛陀认为,拯救世人的心比拯救世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一切皆由心生,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勾画着自己对菩萨道的追求或者对俗世欲望的渴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苦也从心而生。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心会生苦呢?
圣严法师根据佛教教义,找到了三个心苦的原因。第一个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而人的本性是趋向于追根溯源的,不得而苦。第二个是源于“不知苦其实是因果循环”。世人尝到的每一个“苦果”,其实都由前因造成,而现在的果又将成为将来的因,因果循环,不断制造苦。第三个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由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混乱而引起。
圣严法师将佛教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如建立因果观、因缘观、慈悲心;二是通过修行,包括打坐、诵经、拜佛等。
佛教故事
从前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偏偏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所以,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