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4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3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28]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90]

  • 做人,不能太飘[126]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10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203]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81]

  • 学会哄自己开心[16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85]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
     
    [ 作者: 张云江、王艳辉   来自:网络   已阅:973   时间:2022-7-1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7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唐代道世法师所编的《法苑珠林》中,有一节名为“俭约篇”,是以十六罗汉之一的薄拘罗尊者为佛门俭约的典范。例如同样持钵乞食,著名的大迦叶尊者是不论精粗,给啥吃啥;薄拘罗尊者则是挑去精美饮食,只食粗粝者。“俭约篇”下文还引用了《中阿含经》中《薄拘罗经》的一些内容。以穿衣为例,薄拘罗尊者言:“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未曾忆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请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缝囊乃至一缕。”道世法师以薄拘罗尊者俭约为例,来讲“息缘”对于修行之重要——“息缘俭务,是至人之大量”,既然佛弟子志在解脱,那么从戒行上就应息缘;既息缘矣,则必然崇俭戒奢。

        佛教传入中国,有不少高僧效仿薄拘罗尊者的懿行,尤其是重视行履的禅门。例如二祖慧可弟子僧那禅师,“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僧那弟子慧满,“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常行乞食,住无再宿。”再如唐中期的药山惟俨禅师,每天只单独吃两碗粥,首座怀疑他开小灶,一天藏在方丈僻处,等药山外出,便入门,见铫子里有热气冒出,揭开一看,里面煮的竟是黄菜叶子和一些麦麸。还有神鼎洪諲禅师,“寻常一衲以度寒暑,后隐衡岳……十年枯淡,室无升米,日收盏饭,一枯木床为法座。”近现代如虚云、弘一、圆瑛、印光诸长老节俭的例子,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以上都是“崇俭”的范例,“戒奢”者,如宋代五祖法演禅师,曾有弟子送给他一件得自海外的褐布僧袍,是用火鼠和冰鼠毛所织之布做成。火鼠入火不焚,毛长尺许;冰鼠生活在冰下,只吃冰,毛长数寸。二鼠之毛合成的这件褐布僧袍,冬服则温,夏服则凉,绝对是一件宝物。法演禅师说:“老僧寒有柴炭纸衾,热有松风水石,要这个做什么?”《禅林宝训》对此论云:“此诫人去奢从俭也。”另外,元代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曾评论药山云:“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缘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念常此处所说,和道世法师所强调的“息缘俭务”的道理是一致的。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司马光应秀州僧清辨之邀,写了一篇《秀水真如华严法堂记》。在这位不怎么信佛的儒家学者、史学大家眼里,佛家最为人敬重的有两点,一是节俭,二是慈爱,即“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以清俭为例,“佛服弊补之衣,食蔬粝之食,岩居野处,斥妻屏子,所以自奉甚约,而惮于烦人也”,这符合佛教的宗旨——“涓洁其身,不为物累”。他接着指出,后世末流未免“弃本而背原”“以淫怪诬罔之辞以骇俗人,而取世资厚,自丰殖不知厌极”,这就违背了佛教的立教宗旨。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佛门有识之士的认可。例如云门宗长芦宗赜禅师有诗云:“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还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这是宗赜在元符三年(1100年)所作《诫洗面诗》四十首之一。所谓“洗面”,就是先将面粉和成团,加水揉洗,将淀粉洗掉,只剩下面筋,可用作素鸡素鱼的原材料。宗赜认为,这违背了佛门宗旨:“大觉世尊,一麻一麦;古来高士,果菜充饥。饮食之侈未除,解脱之期安在?但愿参禅得髓,何须洗面求筋;纵消万两黄金,正好粗羹淡饭。”而且,洗面太过奢侈浪费,“十五万斤常住面,已随流水过人间”,所以,“山僧特地改家常,图得吾门更久长”。另外,著名居士黄庭坚《开先院修造记》中也说:“夫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千数百,是以有会昌之籍没。”也就是说,宗赜禅师和黄庭坚都认为,佛教只有崇俭戒奢,才能长久、健康传承发展。

        崇俭戒奢一向是佛教界的传统,也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更应予以特别重视和积极传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238]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333]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541]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39]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676]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764]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721]

  • 佛教的食物[901]

  • 佛教的“戒”是什么?[98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937]

  • 佛教的生活学[943]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893]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947]

  •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941]

  •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1055]

  • 千年历史的平潭海岛佛教[1008]

  • 何为佛教说的“修定资粮”?[1168]

  •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331]

  •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2509]

  •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143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