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02]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01]

  • 对松悟禅[120]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3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45]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60]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15]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6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5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1]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7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20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不知道空性,则不可能了解心性
     
    [ 作者: 净界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041   时间:2022-7-1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7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那么有一种三乘的修行者,声闻、缘觉、菩萨修行者,他必须要经历色心等世法,世间法就是凡夫有漏的苦集二谛,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的道灭这种清净的功德。世、出世法,杂染法、清净法,一一法会归大乘的空性,所以佛陀必须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就引证了般若亦通前通后。

        这个般若法门很关键!我们活在妄想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心中累积太多影像。这个影像有两种来源:第一个错误的学习;第二个生命的经验。尤其是生命经验对我们影响太大。

        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接触了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有些事情对你的刺激不大,所以就这样过了,它没有沾到你的心上。但是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痛苦,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快乐,这两个东西问题就严重了,它给你印象深刻,使你挥之不去,这个影像就住在你的内心,那么累积久了以后,它就障碍你心性的开显。
     
        所以几乎所有人把心带回家之前,都要把心中的影像清空,这个很关键!我认为一个人不知道空性,不可能了解心性,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对你的刺激太严重。虽然没办法断除妄想,至少你要能够摆脱妄想,跟妄想脱钩,心性才会浮出来。

        所以我们要悟入心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空法的学习是关键!而空性思想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这很关键!因为无所得,所以你无所求;因为无所求,所以你无所住;你无所住,你就生其心,它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之所以会向外攀缘,你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因为你认为向外攀缘对你有好处,你会得到东西,要不然为什么你要攀缘呢?为什么仁者心动呢?

        但是这种错误对我们伤害很大。我们的生命从空性的角度,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空性的理解,它从两个角度:从因缘的开合,首先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因为因缘的和合才有的,所以生命是没有开始,你有开始吗?没有!生命本来就无中生有,你从空性而来。你本来就有今生吗?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你本来就有这个身体吗?当然没有!那你为什么有呢?因缘和合,你过去的业成熟了,啪!现出来。

        其次,生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这个生命可以把它带到来生去吗?也不可能。你在哪里出生,你就必须把身体放在这里。你来地球受生,来娑婆世界受生,你所有的东西,就必须要放在娑婆世界,你就一念的心识离开而已,所以最后也没有结果。

        人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你在做梦时你把它当真,醒过来时,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境带到第二个梦境。

        也就是说,人生是没有结果的,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知道,向外攀缘对你毫无意义,反而因为向外攀缘没有安住心性,障碍你的前进,障碍你的进步,让你跟佛陀的距离拉远了,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难。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什么呢?般若的空性,虽然它本身不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它只是空掉外境,但是空性是悟入心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般若法门是必修的。透过般若的空性,把心性归零以后,你心中的影像慢慢地清除,你就可以真实地跟佛陀站在同一条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324]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招识破![473]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420]

  • 佛教里的“空”是啥也不干吗?隆相法师:该干嘛干嘛去[597]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727]

  • 一行禅师:佛陀开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835]

  • 因为一句“一切皆空”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1189]

  • 心态、心境、心性[2578]

  • 怎样理解“无我”?[2109]

  • 因果、无常、空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1506]

  •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1686]

  • 为什么要深入体会无常?[1477]

  • 你就是佛啊![1851]

  • 为何唯独因果不空?[1744]

  • 讲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人生的根本是什么?[1537]

  • 读懂了这三个字,才算读懂了心经[2399]

  • 原来佛门中的“空”是这个含义[2386]

  • 这三个字理解了才算读懂《心经》[2172]

  • 无论多忙,不要忘记与佛结缘![2216]

  • 闻思正见对于修行非常重要[24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